在《第五元素》《魔鬼终结者2》等科幻片中,未来人或机器人即使粉身碎骨,也能以一片残肢、一块骨头复原成人形。其实科幻离我们并不遥远,上海科学家已经首先做到了用基因复制造骨。
记者4月24日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骨与关节研究中心获悉,该校戴戎院士的研究组成功地攻克了国际公认的骨科难题:在羊的大腿骨上切去一段2.6厘米长的骨头,再将人工合成的一段新骨天衣无缝地接在了缺口处。更有趣的是,这段骨头竟然是从脂肪里提取干细胞而“种”出来的!
- 骨移植不再拆东补西
据介绍,骨骼生长和愈合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大骨折造成大段骨缺损、骨肿瘤,骨头无法自我修复,就会生生缺少一块。缺了就要想办法补,传统的办法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要么从病人自己身体上拆一块,要么从别人身上“借”一块。但自己身上来源有限,而“借”骨可能会出现免疫排斥、传播疾病。据统计,全国每年有上百万骨缺损和骨创伤病人,其中约10万例需要进行骨移植,骨缺损成了骨科治疗的一大难题。
进入新世纪,能不能用先进技术人工创造骨头?二医大戴戎、汤亭亭、李慧武等研究人员找到了妙方:组织工程技术能制造人体组织甚至器官,基因工程技术能控制和改变细胞特性,把生命科学的“左右手”捏合起来,便创造了可能。据戴戎介绍,虽然如今许多人体器官都能“造”了,但其实并不具备真正的功能,再造复杂的人体器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因为骨和软骨相对单纯,使得骨再生成了最可能先被攻克的人造器官难题。
- 造骨就像种花种瓜
戴戎说,造骨的原理其实和种花、种瓜差不多。首先要有种子,干细胞就是培育各种细胞的“种子”。这种不成熟的原始细胞通过组织工程技术繁殖,并加入有导向作用的生长因子,就能长成各种人体组织结构。处于“成年”状态的骨细胞生长能力弱,可以用干细胞培育“年轻”的骨细胞。而控制干细胞成长为骨细胞的因子就是BMP2(骨形态发生蛋白),它好比干细胞的“导师”,但科学家们都没有真正利用好BMP2。
戴戎的课题组成功地运用BMP2控制干细胞,使其演变为骨细胞,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三年才能完成的一系列实验。他们先将“成长导师”BMP2的基因引入干细胞,使大量繁殖出的细胞同时具有分泌BMP2的功能,这些细胞便成了“定向种子”。
然后就可以“种骨头”了。众所周知,种丝瓜等藤蔓植物需要搭起支架,让藤和茎沿着架子长,“种骨头”也要支架。医学家用的支架是通过新材料技术制成的网状结构,内部构造好像方便面一般。缺哪一段骨头,就依照骨的外形做一段支架,支架具备力学特性,能支撑种子细胞粘附在上面,长成骨头。把培育出的新骨头植入动物或人体内,原来的网状支架还会在体内降解消失。
摸对了路,研究组的实验就越做越顺,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先后在裸鼠(无免疫能力的小鼠)、大鼠、兔子身上完成了实验,最后攻克了学界公认的难题———修复大动物负重骨(小腿骨)的节段性缺损。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2.6厘米长的羊胫骨干骨,这段骨头在原来的缺口处愈合得稳稳当当,好像自己长出来的一样。上海生命科技重大专项“Adv-BMP2基因治疗骨缺损”很快通过了市科委的鉴定,并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 脂肪里培育出骨种子
由于动物实验很成功,戴戎的团队又开始探索更便利的造骨方法。传统的干细胞提取途径是抽取人的骨髓,日前,他们成功地从人体脂肪中抽取出干细胞,变废为宝,培育出了骨细胞“种子”,“种子”的生长速度还非常快。
据介绍,平均每1克脂肪细胞组织中可以提取5万个~10万个干细胞,2天~3天细胞数就能翻番。使用数克脂肪,经过一两周的培养,就能得到千万个“种子”。放在支架上培养,只要一两周就能进行移植了。植入后,骨细胞会持续分泌BMP2生长因子,但3周~4周后便会停止,再也不会乱长。前后总共三四周时间,人工造骨更方便了。
日前,二医大和法国滨海大学联合建立中法细胞治疗与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法国学者的加盟将加速研究的进程,双方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同时,将通力合作,拓展骨再生的研究范围。据戴戎透露,他们正全力研制“细胞-支架反应器”,它犹如一个“移动式造骨工厂”,能事先培育好各种规格的骨头,今后病人如需要修补骨头,直接在“工厂”内制造并“提货”就行。戴戎表示,目前的进展已为临床服务于骨疾病患者奠定了基础,只要进一步确认安全性并获得国家审核批准,就能开始临床试验,人类治疗骨科疾病将因此获得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