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主导太平洋军力转型计划的背景下,兰德斯被任命为驻华武官,这反映了北京驻点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正当伊拉克局势陷入“内战危机”的时刻,布什政府却任命一位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官出任驻中国的武官,引起了外界对此事的关注。
调整亚太军事部署
五角大楼的这项任命,与美国在3月16日公布《国家安全战略》的时间极为接近,因此外界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美国传统基金会副研究员费舍尔认为,在这份《国家安全战略》中,美国表示希望中国扮演“负责任的利害相关人”的角色。美国对中国的安全战略是,一方面“鼓励中国做出‘正确的决定’”,另一方面美国必须对中国做出军事防范的准备,尤其需要直接获取有关解放军的信息,以调整自己的亚太军事部署。
正是这种复杂交织的中美关系,使得美国政府不愿意再让不熟悉实战的情报官员,继续垄断美国驻华武官岗位,毕竟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是“观察中国最近的窗口”。鉴于兰德斯曾在伊拉克妥善处理过美军与当地宗教势力、部族武装的关系,表现出非凡的外事才能,美国政府才将此重任给了他。
深受拉姆斯菲尔德影响
美国保守势力相信,兰德斯会忠实履行对华“接触加遏制”的交往策略。兰德斯过去对中国的态度,曾受拉姆斯菲尔的极大影响。过去,驻华武官在中国呆了一段时间后,便会改变态度,宣扬“中国不构成威胁”。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虽然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使美国国内反华情绪急剧上升,但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席乐高却认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努力只是其实现武装力量职业化进程中的正常举动,而不是进行备战。席乐高的观点遭到保守势力的一片围攻,直到“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席乐高才得以脱身。
兰德斯的战友、美国前陆军少将爱德华·B·阿特凯森则认为,美国流行的观点是,“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与美国展开经济与军事竞赛的潜在对手”。美一方面想与中国保持较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对华战略围堵的部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华政策将会长期维持下去。美国政策制定者所苦恼的是,自身获取的中国情报不够全面。美国安排兰德斯这样有实战经验的武官去中国,也许更能让美国看清中国的国防实力与国家安全政策走向。这正应了美国军界的一句名言,“政治家看不到的,军人可以看到”。
驻华武官不少得到提升
据介绍,各国武官的级别要根据国家的重要性而定。中美这样的大国,在互派武官的时候通常遵循对等的原则。美驻华武官一般都属于准将以上级别。在美国历任驻华武官中,不少人都在回国后得到提升。例如现任阿富汗美军司令的艾江山,就曾任美国驻华武官。
武官最基本的工作任务,便是做好军事外交工作,以军方代表的身份负责两国军队的交往联络,包括两军高层互访事宜、舰队和院校交流,以及军事合作项目、武器装备、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驻华武官的任期一般为3至4年,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