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且“有心”的小学生王星焘,摘得第十七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记者 苏晓杰 摄
海口晚报网5月13日讯:
在玩耍中发明创造
牛顿说过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记者在采访发明创造的孩子们时,更是深深体会到这话的含义。
定安县一小6年级小学生王星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活泼淘气又“有心”———遇到他感到新奇的东西,非要弄懂不可。第十七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面对评委和专家的考问,小星焘对答如流。他的发明创造“快速测平仪”获得第十七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准备选送参加今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好奇加上“有心”,为王星焘发明创造做了很好的铺垫。记者近日在定安一小采访时,王星焘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放学回家的路上玩耍时,看到泥水工建房子时要测水平,用一条小胶管灌进水,当作U型连通管,以胶管两端的水面画点定为水平。胶管小灌水难,且会漏水,要不停地灌水。他当时就想,肯定会有一种东西能够比较科学测水平又能很轻松操作的。在指导老师吴宏锋的点拨和指导下,王星焘设计出了“快速测平仪”。
去年,我省首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一等奖)的获得者李戎也是定安一小6年级小学生。李戎在家是独生子,“我放假回老家玩,常看见农民在地里种豆时用手抓着种子,弯着腰一粒一粒地播种,速度慢而且很累人。”李戎也下到地里帮爷爷奶奶种豆,不一会儿就感到腰酸背痛。他决心为地里的农民发明一种简易快速播种器。他应用杠杆原理,用凸轮、连杆和弹簧巧妙结合,后长连杆上设置多个播种杆同时播种,达到快速播种的目的,且这种“简易快速播种器”轻便,需用成本低,容易制造。
李戎的指导老师吴宏锋说,发明创造并不是大人们的“专利”,即使是知识系统还不完备的小学生们,只要“有心”,就会找到“金点子”。
创造源自细心观察生活
很多人都对能够进行发明创造的孩子们有如此大的能耐感到惊奇不已。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学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的海口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张一揭开了谜底———这些科技发明都来源于孩子们平日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张一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去做了,结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在科技创新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煅炼了实践能力,初步了解“做学问”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做科技创新课题没有失败的,科技创新课题的发现也不是难事。即使课题暂时没有结果,至少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慧眼,这就是很不错的收获!
也许,下一个“爱迪生”什么时候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发明创造中培养了一种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记者无论是参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发明创造,还是在学校采访中,都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青少年在发明创造的创意上,尽量会选择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力求对日常生活或者学习有所帮助。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发明创造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为了减轻养殖业户的辛劳,儋州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发明创造的“自动投放饲料机器人”,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昌江是芒果之乡,芒果是昌江的支柱产业,由于芒果花期遇低温阴雨,造成芒果花穗变褐,有花无果,极易导致减产。为了探讨芒果能否复花的课题,少先队昌江一小科技大队的小学生们进行芒果复花试验,获得丰产,为在低温阴雨天气为害情况下给果农增收提供了有力依据。
“浴室提醒装置”方便了家里人的洗浴,让老人们更加安全。“入室防盗器”、“智能抽水控制系统”等发明创造,都从发明的项目名称上看出其用途。
有关专家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强、敢于思索、不怕失败的精神给予了好评。
关键在激发孩子潜能
科学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给学生一个结果,不如教给学生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记者了解到,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明创造,有着发明创造优良“传统”的学校如定安一小、定安中学、儋州市那大中学、儋州市那大第二中学、海南中学、海口景山学校等的科技辅导老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们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省科协、省教育厅等7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历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以上这些学校的学生常常脱颖而出就说明了这点。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一种动手的活动,更是动脑的活动,它积极配合了学校的德智教育,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较好的辅助教育作用。
海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第17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家组组长傅军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观点鲜明地道出了我省青少年科技发明创新的可喜与不足之处。
他认为,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从研究内容到研究目标,都注重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便于开发有实用性的研究课题的发明创造项目如“一种厨房用的集烟隔的热防溅一体化装置”、“自动储水净水系统”、“汽车超载自动报警器”、“多媒体控制系统”等发明创造,有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应用意义和推广前景。其次,参赛作品中有很多研究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海南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论文和科技活动,例如“关于海口市龙华区主干河道污染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的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等表明,海南建生态省的举措对我省青少年有深刻的影响,也表明青少年对周围事物环境的敏锐观察。但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还欠缺,例如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有不少项目是简单重复别人已做的工作,缺乏创新思想。
科普环境亟待完善
有关专家指出,要让一个地区的科普环境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各个学校在开展科普教育时,会遇到相当多的困难。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学校连个科技活动的场地都没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多数都认为,所谓素质教育不如考试成绩单有用,动笔(学文化)比动手(科技活动)强,虽然科协、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出科学活动升学时加分的政策,但毕竟能取得加分成绩的学生不多,老师和家长们还是不会重视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普遍缺少科技课老师。目前各中小学校的科技辅导员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替,老师们教正课的时间本来就很紧凑,要在课余时间再安排学生上科技兴趣小组或者科技辅导课,都觉得有点吃不消。
定安一小的吴宏锋老师今年57岁,是我省目前在职年纪最大的科技辅导员,也是以辅导学生发明创造获得多项大奖而出名的学校科技辅导员。1977年至今,他在定安一小当科技辅导员。他的“正职”是教数学。28年来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吴老师说,培养一个学生出成绩非常不容易,一是省内没有一座科普馆可以带学生去开眼界,二是县城学校根本没有经费支撑,办起一个像样的科普园地。
吴老师没有埋怨科普环境的恶劣。这些年来,他总结出几大“法宝”来带动学生的科普兴趣:一是悉心引导,从简单的做起。二是重于趣味,诱导童心。三是充分利用废旧物,变废为宝。四是购买模具,让学生多多模仿。在校内经常性举办科技模型展览,评优奖励,激发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指导学生发明的“输液报警器”曾获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像吴老师这样的科技辅导员,在我省的中小学校还有不少,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和付出,为海南的青少年科普事业播撒种子。
相关链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项目的科学比赛,是目前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
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环境资源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至今已办了17届。
省科协有关人士直指问题的根本,认为我省青少年的发明创造作品中缺乏精品。这表明我省各中小学在这方面投入经费少,指导力量薄弱,缺乏中小学与省内大专院校的科技方面的联系。不少发明创造制作粗糙,或者科技论文书写不规范,许多论文有好方法,有数据,但如何表述,作出精品等方面还需加强指导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