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日下午3时49分(北京时间7月2日3时49分)发射的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由于天气等因素已经推迟发射3天。这次发射是美国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的第二次发射。可是就在3日,一道裂缝出现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的泡沫绝热材料上。如果不能短时间内修复这道裂缝,美国人将取消4日的发射。
自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美国航天就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连国际空间站的运输任务也是由俄罗斯来承担。对于美国航天人来说,他们的压力也不小。中国航天的崛起摆在眼前。即便现在中美航天的差距仍然不小,中国航天的每一个进展依然让美国人心存忌惮。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航天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之下,中美之间的航天事业不再可能仅仅是一项技术竞争,更多体现了国家安全上的竞争。
美国人感觉到压力却并没有盲目。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至今,美国人仅仅进行了一次航天发射。这是一种抉择。美国人是富于冒险精神的,可是他们的冒险也是有度的。一次航天发射的失败给整个国家航天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人应该是深有感触的。前苏联在与美国的航天竞争中曾经处于领先地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航天制高点都被苏联人所抢占。苏联最终输掉了首先登陆月球,甚至苏联人根本就放弃了登陆月球。原因就在于苏联人为了制高点而忽略了安全性。即使苏联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下仍然不可能承受如此大而连续的打击。在科罗莱夫去世之后,登月所必备的大型火箭连续发射失败直接拖延了苏联人的步伐。同样,96年的连续发射失败也给中国航天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载人航天失败的影响更为巨大。航天员都是千挑万选的精英,一次失败所带来的阴影是短期很难消失的。如果出现密集的载人航天的失败,国民对于航天事业的热情必然受到影响。失去足够动力支撑的事业自然是前途堪忧。小心谨慎不仅仅是美国人的做法,中国人在自己的载人航天道路上也是同样的选择。神七的发射顺延不能不说是有安全因素的考虑。中国航天也希望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能坚实和稳定。特别是在神州系列宇宙飞船技术定型之前,这种稳定对于中国航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速度与安全之间寻求最佳的临界点,这恐怕对于世界航天都是一个大课题。俄罗斯的总体国力决定了美国并不会继续把俄罗斯当成航天事业的最大竞争对手。失去了足够国力的支撑在美国人看来是没有希望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反而是中国,虽然距离尚远,但却潜力巨大。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也抱有支持的态度。中国和前苏联不同,现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人可以有更多的追求。相比较而言,在航天事业上进行更多的投入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临界点的寻求不仅仅是美国的人事情,同样也与中国人有很大的关系。
航天事业的确带有国家安全竞争的色彩,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航天事业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对于全人类的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人类需要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没有物理学的决定性突破之前,通过正常的航天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是唯一的选择。“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的确让中国有机会拉近与美国航天的距离,可是同时也是世界航天事业的一大损失。因此,并没有多少值得我们特别高兴的。幸灾乐祸在这个时候显得肤浅。这一时刻恰恰是体现国际主义的最佳时刻。损失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中国人的高兴或者悲伤而改变。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美国的航天失败。
美国把中国当成航天领域未来最大的对手。中国有必要迎接挑战。可是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中国和美国都应该注意到安全问题。良性的竞争既不会影响到双方以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加强自身的国家安全条件,又不会频繁制造世界航天事业的灾难。这就需要双方有更为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利益交换的前提之下实现航天领域内某种意义上的共存。美国和中国内部都有一些友好的声音,呼吁中国和美国在航天领域内更大程度上合作。当然,这也是有障碍的。一方面,两个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正慢慢走向前台;另一方面,双方技术所存在的差距让合作可能带有不平等性。这些,都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
曾经中国和美国为了面对前苏联而实现过合作,迎来了蜜月期。也许有人要说那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那么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共同的敌人——人类自己。社会的发展显然远远超越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为了人类的未来握手应该是个很合适的理由。良性的竞争将让人类走得更远。
在此,我衷心祝愿发现之旅顺利!我衷心祝愿世界没有航天悲剧。
里克.赫斯本德、伊兰.拉蒙(以色列)、威廉.麦库尔、迈克尔.安德森、戴维.布朗、卡尔帕娜.乔娜、劳雷尔.克拉克。让我们缅怀这些“哥伦比亚”号上的英雄,他们不仅仅是美国和以色列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