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以军退役上校曾对笔者说过,“以色列虽小,但却是中东地区的超级大国。”
这话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弹丸小国,国土面积不足1.5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也不过两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0余万,长期处于大它几百倍的阿拉伯世界包围之中,战略环境极为恶劣,但它却在同周边国家战争中屡战屡胜。探讨以色列国防军“打得赢”的奥秘,原来它有五大法宝。
“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国防观
“宁可打出安全的和平,也不要苟合的和平”,是以色列独树一帜的国防观。以色列国防部总司长阿莫斯·亚龙说,“以色列很小,输不起一场战争。历史上德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失败过,但它们能生存下来,而以色列如果战败则将是灭亡。因此,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强大。我们要是显出半点软弱的话,我们的邻国马上就会把我们消灭。”
前国防学院院长雅德林少将说:“以色列必须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方针,安全重于和平。先有安全,后有和平。”
这一国防观使以色列国防军和广大国民具有高度统一的国防危机意识。以军从来没有和平时期的概念,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实战和战备两种状态中。以军前总参谋长摩西·亚龙说:“在以色列,你分不清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家园。”
这一国防意识渗透于整个国防教育体系之中,其中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在以色列找不到战争博物馆,只有“大屠杀”纪念馆,让子孙后代感受没有安全而几乎被灭绝的历史惨剧,而不是为先人靠战胜夺取的荣誉树碑立传。
大卫旗下的最新型F-16I双座型战机
全民皆兵、平战一致的作战体制
以色列是一个真正实现了全民皆兵的国家。走在以色列大街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是三多。一是穿军装的人多,二是挎枪的人多,三是女军人多。
以色列宪法规定,年满18岁的男女青年必须服兵役。在以色列,“每一个公民都是士兵,每一个士兵都是公民”。男子服义务兵役年限为4年,而后转入预备役,直至年满41岁。女子服义务兵役为3年,而后转入预备役,直至年满34岁。预备役期间,每年有一个月战备值勤。以色列人戏称自己是“11个月不在岗的士兵”。每一个犹太国民生命中都有当兵的经历。以色列国防军优良的作战素质正是产生于国民高度军事化的土壤之中。
以色列常备军的规模并不大,只有18.6万人。但它的战争动员能力极强,可一次动员60万人投入战斗。以色列预备役部队的作战素质和承担的作战任务与现役部队区别不大,而且平战转换十分灵活和快捷。
以军的战争动员能力已经达到在发生战斗情况18小时内,全体预备役军人领取武器,完成集结;24小时内,预备役部队机动到位;36小时内,预备役部队投入交战。
在1973年发生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能转败为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它对后备役兵力资源的迅速动员而取得的。在形势最为危急的戈兰高地上,第一个预备役旅从下达动员令到投入交战的时间是8个小时,所有参加戈兰高地作战的预备役部队部署到位是10个小时。在戈兰高地上挡住叙军4个装甲师凌厉攻势的正是以军的一支预备役装甲旅。据前以军36师师长哈科恩准将介绍,在戈兰高地上常驻兵力5000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预备役军人。以色列民族不愧为是一个枕戈待旦的民族。
不讲形式、只重实效的军事文化
访问过以色列军队的人常说,以军的作风是比较稀拉的,尤其不注重军容风纪和外交礼仪。
实际上确实如此。上班时间,国防部大院的草坪上躺着三三两两休憩的男女士兵,营门哨兵没有正规的军人姿态,总部办公区接待室内的女军人几乎个个都与素不相识的来访者俏皮地打着招呼,陆军总司令与代表团的陪同官在来访者面前漫无正经地调侃,彼此称兄道弟。这种景象无论如何不能使人们在头脑中把他们同一支在战争中常胜的军队统一起来。然而就在这种看似随便、不讲军容风纪的表面现象背后,是一种注重作战实用、不讲形式主义的务实作风。
看机关,以色列国防部是一个不大的院落,总部首长和机关的办公条件简陋得令人吃惊,国防部总司长、陆军总司令的办公室面积均没有超过30平方米。
看院校,以军的军事教学很少是纸上谈兵。在国防学院的讲坛上,没有历数以军百战百胜的夸夸其谈,而是把“赎罪日”战争这个以军由于放松安全警惕而在战争初期陷于被动而险遭灭国的战例拿出来,作为教学的典型战例,引发学员在败战中创新思维。
看部队,炮兵出身的36师师长会操作全师所有轻重武器,他带笔者一行巡视戈兰高地看地形,不带任何参谋人员,不做任何事先安排。在高地上,师长亲自展开地图,找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把车上的天线杆卸下来作教鞭,自己在图上现场标示,进行实地战例讲授。
看士兵,以军素有单兵素质世界第一的美誉。笔者亲眼目睹一位年仅20岁的女中士接待外军高级代表团,熟练使用4门语言:英语、法语、希伯莱语和阿拉伯语。她先后到过10多个国家,获得两个学位。
看练兵,以军训练完全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在一次有外国军事观察员观摩的军事演习中,以军演习部队未等观摩人员就位,也未向首长报告,就按点开始,令各国观摩人员愕然。而当演习坦克进入射击位置连发三弹命中目标后并未继续前进,而是倒车后退,隐蔽、观察。这种不注重形式、不讲排场、不论等级、只求实效的军事作风,也许正是以色列军队作战效能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映了这支军队具有一种先进的军事文化。
先发制人、境外制敌的战略方针
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南北最长处470公里,东西最宽不过135公里,最窄处只有15公里。没有战略纵深是以色列国家安全的致命弱点。
以军36师师长指点着戈兰高地上3个小山包对笔者一行说:“这3个高地对我们来说生命攸关。你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你们那里是战术性的东西,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为战略性的了。”
有鉴于此,以色列军人虽然总是自称他们的军事战略是防御性的,但全都不讳言他们的作战行动是进攻性的。以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早就实行“先发制人”的原则,非常突出空军的“战略长臂”作用,认为作战行动必须建立在空军、装甲兵和情报3大支柱的支撑上,实行前出防御,强调早期预警、外线进攻、速战速决,把战争引向敌国领土。
以人为本,精兵简政的建军思想
在历次阿以战争中,以军武器装备的总体技术水平并不明显高于阿拉伯军队,地形上也不占优势,而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上却常常只是敌人的几分之一。以军在这种险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就是拥有精英型的高质量军队。
由于国家视安全为生命,政府则视军人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尽可能地把社会精英人士吸引和保留在军队之中,是以色列政府建军思想的核心。正如第36装甲师师长在介绍以色列先进坦克梅卡瓦III型的技术改进时说:“坦克的任何一部分模块都是可以搬动和改进的,但人是不能替换的。”
以色列全社会不仅形成了尊重军人、以当兵为荣的社会氛围,而且国家也从各个方面提供优厚的待遇,保障军人的利益,维护军人的权益,给军人以很高的荣誉。同时,国家和军队十分珍惜每一位军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换取一位以色列士兵的生命,以军不惜用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敌方战俘做交换。由此极大地激励了以色列军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官兵中蔚然成风,身先士卒成为以军军官不成文的条令。以色列驻华武官拉米上校在2002年围攻伯利恒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战斗中,其旅长指挥位置前出于一线的连长战位。按他的话说,军官身先士卒已经成为以军各级军官最看重的价值观。他说,他唯一在战场上撤掉的一个连长,就是因为他的指挥位置老是落在士兵的后面。
以军把选拔军官视为军队建设头等大事。以军军官自上尉以上都是职业军官,每一级的提拔都有严格而公正的程序。由于军官采取任期制和流通制度,每一个任期都在4年以下,任期结束都要由直接领导写出评语,每一级的晋升都要求获得所要求的若干任职岗位的全优成绩,同时,还需要有本科学历要求和相应层次军事院校的学习成绩,最后由军官评估委员会作出决定是否晋升使用。军官的任命还采取对外公示的方式,有一个月的公示期,公示期满无异议者才可晋升。
在严格、公平的竞争机制下,最优秀的军官得到提拔,每一支部队就这样有了信得过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