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城市信息化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是解决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途径。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加快区域发展。
一、正确理解“数字城市”概念
狭义的“数字城市”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在21世纪认识我们的行星”的讲演,指出“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地球三维计算机表示。在城市这个层面,就是广泛应用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主体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数字化过程。
本文论述的是广义“数字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它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所谓城市信息化,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
科技部 副部长马颂德认为城市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实施的集中区、先行区和示范区,城市化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是一次城市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再造与提升。上海市副市长杨雄甚至认为信息化是城市发展的载体和途径。
城市信息化是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有专家认为,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当信息化达到基本运用程度时,在整个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城市的GDP可以增加近3倍。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虽然开展信息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收益。
值得指出的是,“数字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市域范围内铺好了网络,建好了门户网站,建立了几个数据库,开发了几个应用系统,并不意味着“数字城市”就建好了。那种“要在多少多少年内建成数字城市”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信息化建设将伴随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
“数字城市”由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四大部分组成。他们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1)政府信息化是先导
政府信息化就是在政府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政务的目的是创建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
从技术上来说,电子政务由网络、数据、应用、门户4个部分组成。网络包括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3种类型,数据包括各种政务数据库,应用包括公安、规划、国土、教育等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门户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部门网站。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包括4类: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政务(E2E),如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G2G) ,如公文流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G2B、B2G),如网上企业注册登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G2C、C2G),如公众信息服务。
开展电子政务有利于降低行政运作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强化行业监管作用,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改进政府工作(如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办理询问、投诉、举报等)。总之,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2)企业信息化是主体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以及经营管理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吴邦国同志指出,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开展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有利于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企业信息化要有明确的商业目标,要真正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例如,哈尔滨双驼板簧公司连续亏损了20年,后来引入计算机管理方法实现了信息化扭亏为赢;又如黑龙江省木兰县的蓝艺地毯公司,原先由于采用手工方法,许多订单没有能力及时履行。后来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后,地毯图案设计周期从20天缩到2-3天,把原先没有能力挣的钱也挣了。
对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城市来说,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信息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行业信息化是关键
一个行业由同类企业、行业监管部门以及行业服务部门(如研究机构、协会等)组成。行业。行业不同于企业,并带有“准政府”的性质,因此把它单列出来讨论。行业信息化包括制造、能源、冶金、化工、建筑、金融、物流、农业、商贸、烟草、出版、医药保健等各个行业的信息化。
以农业信息化为例,农业信息化就是在产前(如种子购买)、产中(如种植技术)、产后(如农产品销售)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要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法,即先进技术要与传统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电话、手机、电视、广播、报刊、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多种手段传播致富信息,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
(4)社会信息化是基础
“数字城市”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即要实现普通老百姓个人及其居住、生活环境的信息化。现在很多政府把许多信息放到网上,一些事务已经搬到网上处理,但是如果大多数老百姓无法上网,开展电子政务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实际上,弱势群体往往更需要政府信息,特别是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对消费者(B2C)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如果大多数老百姓不能上网购物,电子商务也不能很好地发展。另外,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要有信息化手段的辅助,如出行线路查询、求医问药、文化娱乐等。如果大多数老百姓不能上网,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文娱就无法很好地开展,也使这些老百姓不能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数字城市”的建设内容
“数字城市”的建设内容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城市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城市信息门户建设4个方面。
(1)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城市”的信息要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因此,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如宽带城域网)、城市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数据库群、城市数据交换中心和城市数据仓库)、城市存储基础设施和城市计算基础设施。其中城市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库(如人口、法人单位、空间信息、宏观经济)、专题数据库(如交通、科技、文化、教育等)和综合数据库(如市情数据库)3种类型。
(2)城市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每天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资源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达到增值的目的。城市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政府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公众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3个方面。
(3)城市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城市业务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典型的城市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城市招商引资信息系统、城市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国土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信息系统等。
以城市应急响应系统为例,它打造“平安城市”的重要措施。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国内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非常脆弱。城市是人口、资源、财富集中的地方,但洪涝、地震、爆炸、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却对城市安全的构成了严峻挑战。同时,突发流行疾病,饮用水源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泄露,交通通讯中断等城市中易发生的灾祸数量有增多趋势。
城市应急响应系统是将公安、交通、通信、急救、电力、水利、地震、人民防空、市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处理城市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城市信息门户建设
城市信息门户包括政府门户网站、企业信息门户、公众信息门户3类。城市信息门户的优点是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实现7*24不间断访问,方便用户对有关信息的获取。
政府门户网站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将不同部门的服务集成起来,通过一个入口提供给用户(“一网式”服务)。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投资少,见效快,影响大,阻力少,而且能够促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有持久的机制,落实机构、人员、经费等。此外,要制定市级政府门户网站标准规范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引导。
企业信息门户基于网络和数据库,通过它能够问相关信息和网上业务,向企业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潜在客户提供单一入口。它将企业各类信息跨越时空的限制,快速地传达到客户那里,让更多的人了解本企业。企业信息门户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的交流成本。例如,美国CAC公司使用企业信息门户替代原有的通讯手段一项每月就节约4000美元。
公众信息门户是专门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门户网站。目前不少政府门户网站包含该部分功能,但笔者认为,政府门户网站应该专注政府自身事务的发布与处理,做大做深。公众信息门户侧重在为本市老百姓提供各种本市的信息服务,并按专题以超级链接的形式充分利用其他的网站资源。
四、“数字城市”的规划与运营
“数字城市”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运营。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包括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城市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城市信息化项目规划3个层次。在数字城市运营方面,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尽快出台城市信息化管理方法;要解决好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城市建设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需求迫切、见效快、影响大、带动性强的领域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走有地区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先进思想与技术要与具体市情相结合;要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难后易”的实施策略;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职工作,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体现“三个代表”精神。
数字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分析城市发展目标和问题,分析城市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城市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城市信息化的保障措施4个步骤。
在组织管理方面,要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城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城市信息化投资公司。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实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把完成信息化重大项目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要大力推行CIO制度。
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招标、外包、参股等方式交给社会和企业运作。
要釆取信用担保、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种子基金和参股等多种方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教育科研单位、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风险投融资体系,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要有针对性地设立“城市信息化推进专项资金”;在城市信息化重大项目上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跟进” 的方式,并做好投资-收益分析工作。
五、“数字城市”的保障体系
建设“数字城市”还要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包括制定政策法规,建立标准规范,强化教育培训,保证信息安全,开展试点示范5个方面。
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技术推广、人才引进、收益分配等特殊政策。针对“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并出台地方性法规。
“数字城市”标准规范包括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工程标准等。在充分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要围绕本市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关于本市信息化的地方性标准规范体系,作为对现有标准不足的补充。
要把信息化知识培训列入各级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干部信息化意识和认识水平,例如依托党校、行政学院、人事部门培训中心等,适时举办市四大班子领导参加的信息化高层讲座和县处级领导信息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轮训。
要加强对于信息安全的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的管理与测评认证,定期对网络进行信息安全检测。严厉打击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散布有害信息等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
要根据“因地制宜、急用先上、加强推广”的原则,开展城市信息化综合应用示范、电子政务应用示范、行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社会信息化应用示范,建立城市信息产业示范基地。
六、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之路
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的关系比较密切,中小城市信息化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总的来说,导致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落后的原因有信息化意识不强、业务应用规模不大、信息化建设资金和IT人才缺乏、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等。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大力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的传统媒介宣传城市信息化;通过大专院校、人事部门培训中心、党校及行政学院等大力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大比武等形式,营造社会氛围;定期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二要走低成本的“节约型”信息化之路。信息化不一定要通过以政府财政高投入的方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要学会借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要把有限的资金的花在“刀刃”上;有些事情可以合在一起做。
三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资源和经验。借助发达地区的信息化人才、技术、产品、资金资源;邀请发达地区的IT培训公司和大专院校在本市设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定期派党政领导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信息化建设经验;充分吸取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教训,避免走发达地区走过的弯路。
四要走产业化的“集约型”信息化之路。搭建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特色行业公共信息平台。
五要充分发挥现有自身优势。认真分析当地的经济结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等,合理选择信息化的突破口。
六要为辖区内的广大农村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口头传播等传统媒介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通过建立劳务输出、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体系,增加农民收入。
七、结语
“数字城市”建设“关键在应用、重点在落实、成败在领导”。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买计算机、铺网络,而是要大力开发各种应用系统,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字城市”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纸规划上,而是要落实到一个个工程项目上、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要落实“数字城市”建设资金;“数字城市”同样是“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要有信息化意识和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