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一段被世人遗忘,被历史尘封的往事,这是一段气吞山河的悲壮故事,这是一个极其重视陆战的中国战争史上被海战淹过的陆战,那些拼死抵抗日寇践踏中国的三千多清军阵亡将士,你们在天之灵可曾安息?
黄昏时分,暮垂四野,天阴如晦。空中不时地飘过几缕雨丝。汽车沿着蜿蜒的乡间公路前行,两旁不时地闪过片片稻田塘塘芦苇,偶尔传来几声蛙聒虫鸣。不远处,大辽河在静静地西流。田庄台,这座辽河三角洲上的古镇,早以没有了樯橹林立,商贾云集,人肩接踵,车水马龙的往日繁华,百年沧桑后只留下了如今这田园牧歌般的景致和荻叶潇潇的水天。
静静的我来了,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不是为了寻古探幽,更不是为了猎奇寻宝,而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为了一段已被忘却的历史,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前来拜谒一群百年前曾为中华民族的气节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他们就是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也是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场战斗----田庄台狙击战的清军将士们。
汽车在不很宽阔的公路上拐了几个急弯,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座肃穆庄严的陵园。门楣上的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这是个重修后的墓园,占地万余平方米。气势巍然,悲壮肃穆。随着一同前来的当地同志的娓娓讲解,我们逐渐拂去尘封,翻开历史,穿越时空隧道,重现了百年前那场血染辽河的大战。
1894年7月,日军袭击了驻守在朝鲜牙山的清军,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分海、陆两个战场进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海战以国人熟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1894年9月下旬,日军挟海战胜利之威,在陆路从今丹东、旅大两个方向侵入辽宁境内。其中在旅顺花园口登陆的日军攻城掠地溯辽东半岛北上。 1895年3月,牛庄要塞被日军攻陷,随即日军轻取营口,清军被迫退至田庄台一线,据守辽河右岸与日军隔河对峙。
古镇田庄台是当时营口北,辽河右岸的水陆交通口岸,为山海关到辽东及营口、奉天(今沈阳)、牛庄的枢纽点,是军事要冲。清军大本营知道,如果田庄台失守,清军将会被彻底赶出辽南,下一道防线只能设在锦州山海关一线。此时,李鸿章也正紧锣密鼓地与日本代表接触,要求进行求和谈判。
为攻取田庄台,日军集结了自甲午战争开战以来最强大的兵力,共三个师团两万余人,配备大炮百余门。隔河对峙的清军由老将宋庆为主帅,共三营两哨也近两万余人,配备火炮四十余门。遗憾的是,清军人数本多于日军,可是宋庆左右两翼的清军将领还未见到日军,便率众望风而逃。就这样,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斗----田庄台狙击战拉开了序幕。
3月7日晨,日军在几次试探性进攻后,于上午十时许,在炮火掩护下,步兵踏冰过河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并几次突进清军前沿阵地,均被清军击退,双方这样你来我往激战一昼夜,田庄台上空炮声不绝,火光冲天,喊杀阵阵。3月8日,日军三个师团倾巢出动,向清军主阵地及左右两翼发起猛攻,炮弹如雨,敌兵如潮,清军兵勇拼死抵抗,奋勇还击,重创倭寇,激战又持续了一天一夜。3月9日清晨,浓雾弥漫,日军对清军阵地进行炮火侦察,并基本掌握了田庄台清军守军兵力部署及火力配备后,确定了主攻清军右翼的战略。而清军的侦察只注意了日军的主阵地及左翼情况,致使宋庆将主要据守方向集中于正面和左翼,而右翼防御兵力相对薄弱。上午八时,日军第三师团以六十一门大炮向清军主阵地狂轰,清军以三十六门大炮还击;同时日军第五师团以十四门大炮轰击清军左翼,清军仅凭六门大炮还击;日军第一师团主攻清军右翼,双方各以六门大炮互射。霎时间,辽河上空炮声震天,硝烟与大雾浓裹在河面上,蔽日遮天。炮战持续了四十五分钟,日军炮多势猛,清军三处防御阵地均遭到破坏,不少大炮被毁,许多兵勇牺牲,抵御能力逐渐削弱。八时四十分,日军第一师团借浓雾与炮火掩护,渡过辽河突入清军右翼防线。宋庆急调部队驰援,致使正面防御力量减弱。
九时,日军第三师团疯狂进攻清军主阵地,清军集中火力痛击进攻日军,日军“死伤相踵”。十时左右,日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又一次发起猛攻,突破清军正面防线,逼近田庄台城区,清军被迫退至城区。此时,日军第一师团已从右翼突进田庄台城西,清军陷入腹背受敌之势。日军疯狂进攻。清军殊死抵抗,双方短兵相接,白刃相向,每座房屋,每条街巷双方反复争夺着,肉搏着,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午后。
午后三时许,宋庆率部向城东北方向突围。此时,日军第五师团已突破清军左翼,从东北方向攻入城区,阻截了清军北退之路。清军被迫又重新杀入城区。此时清军官兵们抱定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信念,一时间,呐喊声、撕杀声、号角声、枪炮声响彻古镇上空。战斗之惨烈、气势之悲壮,足以天地惊鬼神泣。古镇里这是已是尸横街衢,血染积冰。
傍晚时分,清军残部从西北方向突围。至此,中日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场恶战,历经了三天两夜结束。清军此役战死将士近三千人。战场静寂后,田庄台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收敛战死的清军尸骨,并分三处坑葬在白家屯北、保灵宫西和东河沿,各立一块墓碑,以兹纪念。
此战过后五天,清政府派员赴日求和。
3月20日,谈判正式开始。
4月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时光悠悠,这段血字历史已被尘封;岁月沧桑,因垦荒植田,或河流侵蚀,三处墓葬已有两处无迹可寻,现仅存保灵宫西一处,此处百年墓碑尚存,正面碑文为: “光绪乙末,帅自南来,抖抖旗舞,血战世界。英名万古,以为志哀。”背面铭刻“此殪英灵三百一十二位”。岁月砥砺,风剥雨蚀,骨墓原迹,垒土为识,后人凭吊。惟见依稀。为宏扬民族正气,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当地政府秉百姓之夙愿,彰民族不屈之气节,对此处墓地进行了修缮。工程于2002年秋竣工。
眼前的墓园,已经没有往日墓上几蓬衰草,周围荻叶萧萧,一抹夕阳残照的衰败景象。墓前一尊四米高的清军将领铜像提刀远望,墓后是一组大型青铜浮雕,记录着百年前那场恶战的场面。浮雕背后铭刻着:重修甲午末战殉国将士骨墓记。不远处的大辽河,时而为长眠于此的将士们呜咽悲歌;时而为这些无名将士咆哮呐喊。甲午沉沉望中烽烟神州远,旌旗猎猎梦里铁马辽水寒。
我们静静地离开了这静悄悄的墓园,生怕惊动了长眠于此的三百一十二位英灵。《重修墓记》里的几句话,不时地浮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谨以此,长存悲壮之历史。如聩如警,与日不泯。
谨以此,华夏之子孙当知耻而后勇,巍然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