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次研究的意义
从少年儿童时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开篇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看重后天学习和习得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是后天学习和习得的。人类进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基础
人格是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把人格理解为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特质通常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除了一部分是受遗传的影响外,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人格特质是人在较长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某人具有某种人格特质,那么他就必然表现出一些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习惯就是这些人格特质所体现出来的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它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因此,人格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具有健康人格是少年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具备健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基本标志。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经过长期培育。在健康人格的培育中,一条基本的、有效的途径就是塑造形成各种人格的特质所需的相应行为,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即养成相应的习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总要求。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就是其身心的和谐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一系列基本素质的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是那些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自然的品质和行为。少年儿童良好的基本素质,就是那些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自然的品质和行为。少年儿童良好的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一系列基本的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必然包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
思想道德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习惯是少年儿童健康思想道德形成的载体。
概括地说,思想道德是一定社会对社会成员共同的、基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要求。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的品德才能成为个人思想道德的有机组成成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品德是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品德属于个人意识范畴,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一定社会的哲学世界观、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及其体现的社会规范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品德以及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包括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两个方面。品德是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的稳定的统一。
习惯对于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惯是一个人品德所包含的外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行为习惯的优良与道德品质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个人品德的优良往往体现在其养成习惯的好坏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良好行为习惯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个人思想道德的有效载体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要成为全社会遵守的共同准则,就必然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培养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习惯培养在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在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习惯让人终身受害。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而不良习惯就像是一笔偿还不清的债务。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断发展进步,要求人具备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们将在人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少年儿童如果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必然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人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1988年1月,当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之时,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提问者大惑不解:“在幼儿园学到什么?”科学家深情地回忆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想我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意义。所以,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就是说从一个人儿时的习惯如何可以推测其未来。
(二)培养良好习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之一
2002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做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是中国迈向21世纪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体现在社会生活更加文明、更加井然有序上。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相应的自觉地按照民主和法制原则行事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每个人养成按照民主原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转变成社会群体共同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也就会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十六大报告指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全民族各方面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使他们全面发展,更好地成长。少年儿童优良素质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养成相应的一些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把少年儿童优良的基本素质要求转化为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必然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为落实以德治国奠定了基础。《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
贯彻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全体公民的道德教育,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道德体系。
广大少年儿童是成长中的公民,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将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基本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也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道德形成的最终标志是“行”。所谓“行”就是良好的外在行为,就是知行合一。一定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了的水平就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就成为自然的品性。因此,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社会公德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形成个人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少年儿童中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纲要》的基本要求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少年儿童的一系列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养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经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必然蔚然改观。
(三)培养良好习惯是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诸多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又荣幸地获得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资格。这些都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的标志。当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素质的差异便愈发明显,而行为习惯往往最直接受人关注。
前面提到“两会”代表对中国公民出境后种种不文明行为的“会诊”,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坏习惯是其“病根”。这些恶习的确值得国人痛定思痛决意去之。试想,当北京举办奥运会之时,如果遍地痰迹,外国人将怎样看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戴上一顶“吐痰大国”的帽子,哪个中国人不脸红?可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民族的陋习非有几十年的时间难以根除。几十年太久,只争朝夕。像新加坡那样高额罚款,是制止不文明习惯立竿见影的办法。但是,真正长远有效的做法,还是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实际上,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只是表面现象,中国人还有许多深层的陋习,如不守规则、弄虚作假等等,更是从根本上败坏了中华民族的形象。2003年6月4日《青年参考》发表了青木来自德国的报道,题为《“中国枪手”在德国引发诚信危机》。
“帮你渡过语言关,帮你通过各项语言考试和拿到歌德证书。请拨打电话××××××”。
“保你入学。专业人员助你快速真实安全地通过DSH或相关同等效应的语言证书考试。请拨打电话××××××。”
……
在近期的德国中文报纸上,不时出现这一类“诱人”的广告。这便是“中国枪手”,即靠代人考试而赚钱。
长期以来,诚信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并被老一代留学生带到了国外。然而,随着这些年留学风潮的兴起,有些留学人员在国外自甘堕落,甚至走上违法之路。
现在,校园里的“中国枪手”代考风正严重威胁着中国留学生的诚信。布伦瑞克理工大学语言中心传出消息:两位中国学生在DSH考试时,由于“照片真实性”受到质疑,被校方监考老师“请”出考场。信息学博士生林珍说:“由于一小部分中国学生的行为,我们读博士的也受到德国校方的怀疑。上学期我从波鸿大学转到慕工大,校方一定要我出示学历审核证明,弄得我足足等了三个月,浪费了很多时间。”
据悉,德国驻华大使馆专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留德审核部。青木在文中说:“对大部分无辜的中国学生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由此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习惯养成教育当然应重视生活卫生,但更重要的是在道德方面养成良好习惯。
WTO是一个规则体系。真正加入WTO就要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是各国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许多冲突甚至战争的发生,往往就是规则被破坏的结果。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养成做事之前先了解规则的习惯,并自觉遵守有关规则,是儿童社会化的范式之一。譬如,从小应习惯于公共场所的排队,而拒绝投机取巧;凭本事参加各类考试,而绝不做弊;与别人谈话专注热情,而从不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等等。
可以说,国际交流给了我们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了我们新的挑战。中国对外开放越广泛,良好习惯的养成变得越发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