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流传这样一个贴:-雏鹰难飞-武直10新机变鸡肋前景暗淡,
作者通篇以一个商人的角度发表的见解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军从面临大规模装甲部队威胁(指前苏联)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虽然周边一些国家引进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主战坦克,但从整体数量上说并不足以对我军造成太大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新型主战坦克和新型反坦克导弹及武直9的服役,更使得这种威胁变得不那么急迫。而陆军新型防空武器的大量装备部队以及空军新型战机的装备也使得周边国家装备的数量相对较少的武装直升机威胁”
“价性比,后勤保障系统,市场前景来看一下武直10的发展是前景。”
是一种短视眼光,明显低估了我军未来战场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大名鼎鼎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做出如下报道——中国的“专武-10”型武装直升机计划正在取得稳步进展。
该文声称,目前,负责“专武-10”项目的军工部门已经向中国军方交付了3架“专武-10”的原型机。其中有两架正在试飞,第三架估计将用于机体静力试验等项目,据称,“专武-10”已完成了400小时的试飞,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对于这种号称“解放军树梢杀手”的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国内国外的各种报道早已是汗牛充栋,但和以前不同的是,在这次报道中,笔者第一次见到了一张应该不是“PS”的武直-10写真,笔者就从这张照片出发,来和大家一起侃侃武直-10。

中国武直-10出于保密的需要,这里的一切技术指标都已笔者个人推测的为准。一、开发武直-10的必要性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陆军航空兵至今还使用着“万国牌”装备,运输直升机还好些,虽然也是俄罗斯的“米里”、美国的“黑鹰”,还有法国的“超黄蜂”、“海豚”三大系列并存,但已逐步调整为“以米-8/17为主,直-9为辅”的布局。米-17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国陆航运输直升机的主力。做出这样的决策,军方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法国系的两种直升机我国均已引入专利自行生产(既国产直-8、直-9),但直-8太老,直-9又太小,均无法承担作为我国运输直升机主力的重任。美国的“黑鹰”虽然技术先进,但我们最初引入的就是它的民用型,在技术指标上叫军用型的SH-60本就打了折扣,数量上也只有区区的24架,更要命的是由于我国和美国的潜在竞争关系,在后勤保养上始终有朝不保夕之虞,因此“黑鹰”也被三振出局。这样,剩下的就只有“米里”一家了,而且,我国的直升机工业就是从仿制米里家族的“米-4”直升机开始的,我军从6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使用米-8直升机,操作起来可谓驾轻就熟。而且米-8/17系列直升机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型号,皮实耐用,坚固可靠,运载量大,多方比较之下,在国产中型直升机还“家有爱女未长成”的前提下,军方选择米-8/17系列也就成了一个无奈而现实的选择。
和运输直升机相比,中国陆航的武装直升机装备情况就更让人感到忧心忡忡!从型号上看,目前我军装备的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只有法制“小羚羊”一种,虽然机体小巧灵活,但该机防护能力极差,而且载弹量和续航能力均无法让人满意,数量上也只有区区8架!中国陆航装备的“小羚羊”武装直升机,其后方不远处是国产直-9和美制“黑鹰”S-70C,一场演习,三种直升机,产自两个国家,中国陆航的“万国牌”装备实在堪虞。除了这8架“小羚羊”,我们的“武装直升机”就只剩下半路出家的“武直-9”和米-8/17系列了。
先说说武直-9,作为一中轻/中型运输直升机,它的飞行性能优秀、动力系统强劲,运载能力大,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但作用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它的飞行性能仍显不足,且防护能力太差!一句话,直-9的设计初衷就不是干这种打家劫舍的苦力活的!
武直-9带弹飞行,短翼下为4枚反坦克导弹,可以看到,武直-9正面横截面积大,且无防护装甲。接下来是米-8/17系列,没错,它有一定的装甲防护,而且运载能力强,看看军事杂志上它们在短翼下满挂反坦克导弹和火箭发射巢的照片,也的确是威风八面杀气逼人……但是,它太大了!武装直升机承担的是对敌方地面力量的正面突击任务,在实战中,武装直升机将会面对敌方多种地面防空兵器和空中力量的联合绞杀!
想想米-8/17的体积,再想想当今各种单兵/近程防空导弹、还有中小口径高炮的性能,如果再加上敌军专职武装直升机(如AH-1Z和AH-64系列)的猎杀……,试想一下,在如此严密的空地一体防空体系面前,庞大的米-8/17还有几分存活的机会?
不要和我说米-8/17载弹量大,米-8/17上面的那些武器是用来在专用武装直升机扫荡过战场后清理残敌的。米-8/17也不是专用武装直升机的料,简单的问一句——你会用步兵战车去干坦克才能干的活吗?
如上所述,我军现装备的各种“武装直升机”均难堪大任,而无论从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台海)还是国防建设需要出发,开发/购买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都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那,可以购买吗?两个问题——
第一、谁会卖给你?美国吗?没有可能,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欧洲吗?先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再说吧。俄罗斯吗?这里又有第二个问题出现……第二、你愿意买吗?俄罗斯会给中国什么?卡-50还是米-28,OK,他也许会卖,但是,请注意,在这种高精尖国防科技上,对于中国,乃至于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北极熊都不会给你专利给你技术,它只会给你整机,至于后勤服务吗,那就另当别论了。而我国在武器装备引进上恰恰是把技术引进和后勤补给摆在了单纯的武器引进之前。好,“狼人”和“浩劫”都没戏,但是米-24可以,估计俄国人也不会介意给你一种70年代的机型,那——你要吗?
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外购武装直升机=打压本就不甚发达的中国直升机工业+在核心国防科技上受制于人!
什么?还有南非?你是说“茶隼”吗?那东东是看上去很美,但是,购买南非武装直升机,朋友,那不叫国防科技引进,那叫病急乱投医!
外购无门,那么,自行研制就成为了我们唯一的选择。二、一鳞半爪看武直-10。从目前公布的照片来看,“武直-10”采用了五叶旋翼,阶梯式串列座舱,这都是武装直升机的通用特征,照片上,机头火炮和短翼武器挂架都清晰可见,座舱前部还有电线切割器。值得注意的是,该机采用了剪刀型尾桨,而不是许多人以前推测的,和中国陆军航空兵装备的“直-9”直升机相同的涵道桨。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武直-10并不是像我们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是在直-9基础上简单进行的改进设计,它应该是一种以我们所能掌握的技术为基础——直-9的、欧洲的,自研的——综合开发的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从照片上看,似乎也足以佐证笔者的判断,武直-10的原型机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世界上明显受到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的A-129“猫鼬”武装直升机的影响。更具备专业武装直升机的特征。据称是武直-10早期方案的“并列双座武装直升机”,明显带有直-9的影子,细心的读者可以仔细比较一下该方案和武直-10样机的不同。这样做的原因,笔者估计可能有以下三点:
1、国际潮流
直-9的原始设计堪称优良,但毕竟是作为运输直升机开发的。在操纵系统和机体强度等方面较专业武装直升机均有一定的差距。虽然美国的AH-1和原苏联的米-24均是以运输直升机为基础开发的,前者是大名鼎鼎的UH-1“休伊”,后者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米-8系列。但是,AH-1和米-24都是第一代武装直升机,都属于“解决有无问题”的应急产品,虽然两种机型均堪称经典之作,但从那以后,世界各国在开发武装直升机的过程中,虽然也会广泛借鉴其他运输直升机型的经验,或采用运输直升机上的成熟部件,但基本上已经都是另起炉灶,不再采用这种在运输直升机机型上改造的设计思路。
武直-9地面演示,武器看上去也是琳琅满目,但飞行平台自身并不具备专业武装直升机的素质,但作为武器验证机,应还算称职,相信武直-9上验证过的成熟系统均将应用于武直-10。
2、通用性
在研发武直-10的同时,我国也开始酝酿自行设计新一代国产运输直升机。毕竟,米-8/17虽好,但毕竟是人家的孩子。近年来在国内各航展上频频露脸的“新型国产6吨重型直升机”,应该就是我国的下一代国产运输直升机。考虑到后勤压力和实际使用的需要,这种“国产6吨运输直升机”和“武直-10”在一些核心部件,如发动机、传动系统上如能实现一定的通用性,无疑将大大降低成本和后勤压力。
3、国防工业
如前文所述,我国的直升机制造业和航空发动机,电子设备,堪称中国航空工业中“最短的三块木板”。在这种情况下,和在外国人的残羹冷炙上小修小补相比,中国的直升机制造业更需要的是在长期的技术积累上进行自主创新。
三、小结
关于武直-10的技术水平,笔者以个人感觉和掌握的资料为基础,作一个比较折中的估计——武直-10应该和意大利的A-129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由于米-24系列的各种改型,与欧洲的“虎”式相近,和美国AH-1系列的最新改型基本相当。和代表当今世界武装直升机最高水平的AH-64D、米-28H、卡-50系列相比,武直-10应该还有相当的差距。
指望武直-10一下跃升为世界最先进水平,明显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武直-10还仅仅是一个新生儿,但它同时已经是一个接近实用的飞行平台,一旦武直-10顺利的通过试飞和国家验证,进入中国陆军航空兵服役。那么在填补空白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陆航的武直战力在未来将会拥有巨大的升级空间——美国人的AH-64不也是从A到D一路改进过来的吗?而且,如果能通过武直-10的研发,真正的掌握现代武装直升机的研发流程和核心技术,那对于仍处于蹒跚学步阶段的中国直升机工业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才是武直-10对于中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