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批与航空613所(洛阳)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在承担第四代歼击机火控系统的攻关任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总体设计室的一名研究生,把所学的先进理论知识用于科技攻关,圆满完成火控系统的方案论证和系统设计,成功破译国外火控系统大型软件,荣立613所个人特等功、获劳动模范称号、并获高额奖金,其课题成果(含其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获中航总(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批研究生现已成为该所的主要领导与业务骨干。
通过人才培养为桥梁,我校向613推广模糊智能控制这一高技术成果。高技术推广及研究生参与攻关解决的工程项目有:
1.三自由度空战目标模拟器设计。原来用PRC控制效果较差,当改用智能控制技术后,其动态性能提高一倍,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2.直升机炮塔随动系统研究。在实验室里完成智能系统的随动系统样机,效果很好。
3.线切割机民用产品,将专家系统与智能控制结合,使过载电流性能提高一倍,加工能力与质量也提高一倍,使该产品迅速打开国内市场。
4.纺纱棉条匀整机民用产品。改用参数模糊控制系统设计,自行研制成功软件系统,提高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达每年500万***,该机每台售价20万***,远销东南亚国家。
对四代机的预研已经有较长的时间,对四代新型歼击机的构想从网络可以公开收集到的信息中就有早期新九三方案,还有传说中的九八方案和2000方案等等。
航空用配套设施、材料等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皆可由公开报道找到一些信息,推测或将为新型歼击机所用。
《简氏》称,1998年美国海军情报署的报告声称,沈飞正在研制一种先进的的双发隐形战斗机,项目名称为歼—12。2003年底,一张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战斗机风洞模型可能与歼—12项目有密切关系。概念验证机模型显示该机同美国的F—22A隐形战斗机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内置的武器弹舱。该项目目前还处在概念验证阶段。
《简氏》还表示,在成功研制歼—10战机后,成飞公司及其下属的飞机研究所已将精力转向歼—10的双发型。据报道,该项目被命名为歼—13,它将与沈飞的歼—12项目竞争中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的采购合同。报道称,歼—13可能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超过20吨。基于以上情况,歼—13应该是一型高性能重型制空战斗机,其性能在欧洲“台风”战斗机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上,但恐怕还与F—22A“猛禽”有一定差距。
德国《军事技术》杂志也通过对网上流传的想象图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气动外形进行了分析:该战机将安装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为飞机提供自动稳定控制。从鸭式布局和机腹的进气口可以看出,这种飞机的总体设计明显地源于成飞在歼—10开发中获得的经验,并大量使用了源于米格1.44型演示机的技术。
“闪电”像一个擅长偷袭的幽灵,悄然改变战局;“鸭嘴兽”则更像一个传统时代的英雄,擅长单打独斗
12月15日,美国新型联合攻击战斗机F-35“闪电Ⅱ”试飞成功。38分钟的试飞被护航的F-16和F/A-18两位“兄长”全程拍摄记录下来。仿佛一次揭幕礼,“闪电Ⅱ”作为美国及其盟友新一代战机的时代开始了。
而就在当天,俄罗斯也公布了苏-34“鸭嘴兽”战斗轰炸机的量产计划。两雄并立,观察家们不由得要进行一番比较探究。
两机性能各有千秋
作为两款先进战机,F-35“闪电Ⅱ”与苏-34“鸭嘴兽”都具备较高性能,兼具空战与对地攻击等多种作战能力,具体看其性能各有千秋。
“闪电Ⅱ”的特长是通用性强,美军发展它的目的是取代目前的F-16,F/A-18以及AV-8等战机,因此“闪电Ⅱ”在三军都可装备,适应性强,可以在简易场地垂直起降,也可以在航母上起降。
“鸭嘴兽”的特长是航程远(最大航程4000公里),载弹量大(最大载弹量8吨),对地攻击火力猛,空中近战机动能力强。
它们分别适应了各自国家的作战需求。F-35“闪电Ⅱ”面向海洋型国家需要,适合由航母、海外机场等基地网络支撑下遂行滩头攻击、突防突袭任务。苏-34“鸭嘴兽”则适合依托陆地国家的广袤国土向前线提供火力支援。
虽然各有所长,但如果从通用的战机代际划分标准看,F-35“闪电Ⅱ”要略胜一筹,因为它是面向第四代战机的几个主要标志性指标全新开发的,在隐身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上下了一番功夫,为此甚至不惜牺牲了一些空中机动性能。“闪电Ⅱ”在敌方雷达屏幕上的反射面积不过相当于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相比之下,苏-34“鸭嘴兽”虽然也很威猛,但毕竟仅是脱胎于苏-27“侧卫”家族,而没有面向隐身突防和超音速巡航进行全新设计。
“闪电Ⅱ”更具通用性
进一步对比F-35“闪电Ⅱ”与苏-34“鸭嘴兽”,会发现其发展思路体现了不同的作战理念。“闪电Ⅱ”的通用性更代表了近年来日益明显的体系对抗思路。这款战机适应多军种、多自然条件,是整个作战系统的一个单元,它在发挥效能时与整个作战系统紧密结合。
比如,作战中需要航母、基地等前沿部署的支持,执行任务时与战区电子战系统和前沿侦察、情报、指挥系统融为一体,形成攻击性打击合力。作战中“闪电Ⅱ”并不轻易冒险,而是靠隐身避免敌方打击,争取用先进的电子系统和机载导弹在中远距离上解决掉空中威胁。
而俄罗斯的“鸭嘴兽”更像一个传统时代的英雄,个性张扬、擅长单打独斗,它可以远离后方,逼近敌方,发起对水面和地面目标的攻击,如遇空中威胁,它可以靠高超的机动性能与敌机格斗、靠“拼刺刀”取胜。“鸭嘴兽”底部甚至有十几毫米厚的钛合金装甲防御敌方防空炮火,可见设计者对其冲入百万军中东冲西突的期望。
俄新战机迎头赶上
应该说,“闪电Ⅱ”的设计与作战理念更符合作战发展规律。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种现代化的体系对抗单元往往有自身的脆弱性。
例如:“鸭嘴兽”的大航程和大载弹量使它可以在接到命令后只起飞数架战机就可以不要支援长途奔袭。而“闪电Ⅱ”如果在战区附近没有航母或基地依托,就显得比较被动,多架飞机编队执行任务增大了保障和指挥负担,到达战区上空后缺乏体系支援又较难发挥出全部性能。尤其是牺牲机动性能换来的隐形能力,其实并不能保证它在所有雷达波及可见光下都能不被发现,一旦现形,面临地面火力打击和空中格斗,“闪电Ⅱ”的优势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劣势。
综上所述,“闪电Ⅱ”与“鸭嘴兽”各有优劣。即使是在实战中也极难预测两者胜负,因为战场对抗与单机对抗不同,极为复杂,不同的参战数量、战场环境和作战系统支撑都可能改变交战结果。
尤其对俄方来说,虽然“鸭嘴兽”比“闪电Ⅱ”在性能代际和作战理念上有所滞后,但S-37“金雕”等更新更好的后续者正在迎头赶上。世界战斗机的比拼场上,美俄斗法的局面仍将长时期存在。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寇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