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共疯狂迷恋直升机空战,从我们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专门给武装直升机研制的空空导弹TY-90就不难看出重视的程度,有人说这种弹只是为了照顾轻载重的直九武装型才做的,但是为了一种不需要独立深入敌方纵深的轻型火力支援直升机研制一种空空弹是否浪费?或者说我们对直升机空战的考虑和侧重比起法国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直十的机炮也对空战做了优化设计。所有这些现象结合台湾引进的美制各型武装直升机和我们面临的作战环境等因素来看,这就更容易理解了。
但是这里出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连突击/运输直升机都挂这么多天燕!以米17的设计基础,它的机动性肯定是不适合直升机空战的,而作为执行高威胁环境下的突击运输任务时作为自卫武器的话,挂这么大一串葡萄是否嫌太多了?要不就是天燕作战效能不够,多挂导弹可以对一个目标发射多枚导弹以达到有效杀伤。但天燕的设计师在接受兵器知识杂志的采访时说,天燕采用的是离散杆战斗部,可以保证足够的威力---那么这说法也略有不通之处。
第二,或许这是在以米171为挂载平台作某种试验,而这种复合挂载的方式终归只会用在直十上,这样倒也说得通。根据导弹的涂装推测,其中之一为训练弹[浅蓝色涂装],有一发实弹[外侧上方],外侧下方则应该是某种试验弹[有红色长条],另一发则看不清楚,但推测仍然为有红色长条的试验弹,红色长条有可能是试验时为了方便空中摄影记录而做的颜色标记,其作用类似于SD-10挂在歼八II上进行发射试验时涂装的黑白间隔斑块一样。
另外,俺还从业内某非忽攸人士处听到过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说法:我军有计划将天燕9改成拦截对方中距弹的反导弹导弹!也就是说,未来的TY90战斗机也将挂载!而截止到目前为止,官方的说法仅仅将其作为直升机空战的专用格斗弹。官方介绍为:
TY-90采用鸭式+旋转尾翼气动布局,弹长1.862米,弹径90毫米,弹重20千克,动力装置采用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达马赫数2,最大射程4千米。导弹导引头采用红外被动寻的方式,利用多元锦化锢探测器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光学系统采用高次非球面反射镜代替传统的球面镜,使成像质量大大提高。位标器从光学系统的接收面积、透过率和探测器芯片的形状、面积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大大提高了导引头的灵敏度,使其对低红外辐射目标也有较大的探测距离。TY-90舵机采用位置反馈式电动舵机,在控制指令下正确控制舵面偏转,实现导弹三通道(俯仰、滚转、偏转三种姿态)控制。
莫非这些“看上去很美”的介绍正是打导弹这种想法出笼的原因?
拦截空空导弹需要导引头有更高的灵敏度,需要拦截弹本身有很高的机动性。
以SD-10为例,采用比例导引法(1:4),当目标最大可能机动过载为9G时,导弹机动性至少需要四倍于目标,设计时考虑冗余度,所以宣传SD-10时给出的导弹最大机动过载为38G。美国人采用1:5比例设计AIM120,所以AIM120C最高过载可以达到50G,不过这虽然提高了导弹性能,但同时也带来价格上升、对材料要求高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最大过载9G是高速高性能战斗机才能达到的,而武装直升机最大速度通常不超过300KM,其典型作战目标都是些地面低速目标或者固定目标。以第三代武装直升机中纸面指标比较好的卡50为例,其设计最大过载为3.5G。要对抗最高过载为3.5G的目标,同样用1:4比例导引法,对导弹的要求是最高过载14G,即便放宽条件,总不会超过战斗机用的高性能格斗弹的。
还有个问题,比如AIM120C的50G过载的背后是它超过四倍以上音速的速度。而TY90最大速度是二倍音速。
用低速拦截高速,要么祈求TY90有无与伦比的迎头攻击能力以便每次对头攻击时都有较大机会打掉对方导弹,要么就趁早死了这心,老老实实打直升机去。
当然,本人是伪军迷,很多过于专业的问题考虑不到。比如空空导弹可不会象有人驾驶的战斗机一样主动作大过载机动躲闪动作,对拦截弹机动过载的要求未必会太高。而对迎头截击方式来说,拦截弹的速度也未必要求比目标更高。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TY90也确实可以胜任拦截弹的角色。特别是其体积和重量很小,每架战斗机均可携带多发。果真如此,则TY90真能创下两个世界纪录: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直升机格斗弹和世界上第一种专用空空导弹拦截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