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导弹发射阵地 [资料]
改变人生的选择
1997年,任教于国防科大的杨光松和肖锡玉夫妻俩,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众多选择摆在他们的面前。
肖锡玉有5位亲人在国外定居,叔叔是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长,他希望她和杨光松一起到国外定居,继承他的产业。肖锡玉婉拒了。杨光松的一位高中同学,是深圳一家大型电力公司的总经理,想“挖”他到公司当技术总监。这位同学不远千里登门拜访,许以40万元以上的年薪。杨光松也谢绝了。
此时,另一个人生机遇也悄然而至。某新型导弹科研遇到难题,二炮装备研究院领导专程赶到学校,希望杨光松能到该所工作,领衔这项重大科研项目。“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尺度,军人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杨光松和肖锡玉思虑再三,毅然向组织提出到二炮装备研究院工作的申请。
他们的选择令同事十分吃惊:杨光松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肖锡玉先后获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6年获“教学优秀个人奖”,被破格晋升为教研室副主任。
面对领导挽留和同事劝说,杨光松说:“新型导弹科研攻关遇到技术困难,作为导弹技术人员,能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做点事义不容辞!”于是,一纸调令,这对夫妇从国防科大调到了二炮装备研究院,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十年之诺的攻关
金秋季节,二炮科研战线传来喜讯:两个新型导弹科研攻关获重大突破!消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幕后功臣”——杨光松和肖锡玉夫妻身上。
“一定要拿下某新型导弹的科研课题!”调入新单位后,杨光松立下“军令状”。为兑现自己的承诺,他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
一次,杨光松感到肚子疼痛难忍,为执行科研任务,他带上止痛片就出发了。在试验场上,杨光松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发现患了阑尾炎。由于拖延了时间,阑尾已经穿孔。住院治愈后,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月病假。谁知,他一出院就直奔试验场……
10年间,他没有休过一次假,有3个春节是在试验场过的;10年间,他奔波在试验场、科研单位之间,完成上百项课题研究;10年间,凝结他心血的30多项成果在导弹试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两个课题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妻子肖锡玉来说,这10年的艰辛和坎坷,与杨光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肖锡玉领衔的某新型导弹武器科研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她的研究一次次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有一次,导弹飞出不久就坠毁了。肖锡玉赶到现场,三天三夜才把导弹残骸找齐。然后,她又和同事攻关了3个月,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才解决了这一难题。屡败屡战,她愈挫愈勇。她带领课题组全力攻关,先后攻克200多个技术难题,最终使这一武器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无法复制的幸福
对于幸福,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肖锡玉对记者说:“幸福不是简单的厮守,幸福在于彼此的理解、彼此的支持、彼此的牵挂。”夫妇俩每年平均在外地超过200天,虽在同一栋楼里上班,每年相聚不过2个月左右。但他们的幸福,是常人无法复制的。
2004年“五一”,是他俩结婚20年纪念日,他们约定从外地赶回家中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下午4点,杨光松乘飞机回京,没走出机场就接到上级指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于是,他转身又乘飞机离开北京。那晚,他俩只能通过电话回忆结婚时的细节。“温馨随着电波流淌,感觉真的很浪漫!”肖锡玉这样和记者说。
前年,儿子杨博过20岁生日。那天,肖锡玉匆匆从外地赶回来。凌晨一点,她和儿子一道把杨光松从机场接回。他们找到一个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全家人一起吃了点面条,给儿子过了个生日。即便如此,杨博还是感觉异常幸福,在他的记忆里,这是爸爸妈妈第一次一起给他过生日。
科研路上,杨光松和肖锡玉不仅是一对夫妻,更是一对好搭档。杨光松结合多年研究心得写成一部25万字的学术专著,该书曾参加1996年北京国际优秀图书展、1997年巴黎图书展。书中插图都是肖锡玉一张张描绘的。出版时,肖锡玉坚决不署自己的名字。她说:“我的名字署在他的心里就行了。”
在他们看来,幸福=奉献+收获。肖锡玉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杨光松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0年,他们家被二炮评为“文明幸福家庭”,2005年又被北京市评为“五好家庭”。今年,他们家还参加了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