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更新条件主要包括:作战需求,技术和经济。
作战需求:现有机及改型不满足当前或某一段时间作战需求。如二代机60年代初开始装备,6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考虑三代机研制。主要由于二代机研制之初对作战条件方式的分析与实际不符,飞机不满足实战。产生了三代机作战需求。四代机进度一再推迟原因之一是三代机效能高、潜力大,能在相当长时期内满足作战需求。
技术和经济可能和可行性:只有技术上具备战机更新条件,经济有承受能力并考虑效费比因素后,飞机更新才能实施。美国研制三代机时研制顺利,有的飞机从研制到装备只3~4年,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及早预研,储备充分。苏联研制三代机周期长与技术基础不足密切相关。目前经济因素对战机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不具备难于及时更新。一些国家新机研制一再推延,与经济有很大关系。
战机更新换代(采购或研制)与国情密不可分。时机选择
一要根据作战环境预测,考虑现装备战机及改型在多长时期内满足作战;
二是根据技术和经济条件预测研制时机。还要考虑研制周期,以便到时“有机可换”。战机更新与未来作战预测密切相关,预测有很大难度。四代机和欧洲机研制推延与作战环境预测变化有关。
准确预测作战环境主要从如下考虑:
一是预测世界航空技术趋势和进展;
二是跟踪、研究和分析世界战机趋向及新机特点和效能;
三是掌握和研究国外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演变;
四是了解航空兵在未来作战环境中作用和地位,结合国情作出判断并及时修正。不能用现有情况作为相当长时间后服役的飞机的作战环境依据。新机尤其是“换代机”研制须突出先进性和高效能。技术和性能如无“台阶”性提高不能称为“换代机”。
四代机主要特征是隐身和超音速巡航,这是新机研制要考虑的。预研与研制有区别。预研(包括验证机)主要是突破难点,范围可适当宽些,要求适当高。型号研制阶段可根据需求和技术、经济条件,适当放宽要求,有些项目可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