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讯
“中风”大国的康复挑战
当中国几乎每15秒就有一人“中风”时,其对功能康复的需求就成为从业者需要直面的挑战
在从事康复专业近30年后,王茂斌感受到强劲的政策春风。
王茂斌以脑卒中、脑外伤等的康复医疗见长,目前领衔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这里堪称中国神经康复的最前沿。
“中国是‘中风’大国,防治面临很大压力。好在政府已经从医保体系、三级康复医疗网等的衔接方面积极着手,我感到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出血性卒中,又名脑出血或脑溢血;其二为缺血性卒中,又分为脑梗死(脑梗塞)和脑栓塞。这类疾病病情凶险,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成为中国国民的主要杀手之一。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过200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的约150万人,特别是一旦发生脑卒中,即便存活,也有约3/4患者留下偏瘫、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生命质量。
当中国几乎每15秒就有一人“中风”时,其对功能康复的需求就成为从业者需要直面的挑战。
“宿命论”
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神经系统损伤后“不可恢复”、神经科医生对此“无所作为”的观点统治着学术界。
“为打破这种宿命论,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王茂斌说,那时的康复医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医学,科学的证据还不多,需要科学、可靠的研究以获得证据,进而评价和肯定康复措施的效果。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作出结论,脑卒中病人经康复后第一年约60%可以达到生活自理,20%只有复杂活动中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的帮助,5%需要全部帮助,其中工作年龄的病人在病后第一年末约30%可以恢复工作。
随后,国际医学界加强对大脑的基础、临床和康复的研究,甚至美国参众两院一致通过决议并由美国总统宣布,20世纪最后10年是“脑的10年”。
王茂斌说,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康复医学界对脑卒中康复的研究亦取得不少进展。
如在偏瘫康复中,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方法、Brunnstrom方法、PNF技术、Rood技术、MRP方法等)曾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脑卒中康复方法,但新的研究认为,综合性康复措施在偏瘫的康复效果上,优于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
在言语康复方面,言语——语言病理学和言语治疗学形成独立的专业,功能影象学的发展应用于言语——语言的机理研究,特别是关于失语症的研究大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