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讯
手足口病三级预防策略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系流行病学专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贺雄 >>作者博客 >>作者微博
近来,我国局部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尤其是死亡病例的出现令人关切。手足口病虽不是什么危重疾病,但近几年,却有不少儿童因此而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起了皮疹就以为是一般的皮肤病,不重视,甚至孩子口腔内的疱疹破了之后引起溃疡,也有家长以为孩子只是上呼吸道感染,没有及时就诊。
大家从多种途径可能都读到或看见过疾病的三级预防这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三级预防呢?简而言之,一级预防就是针对已知的或可能的病因因素采取预防手段;二级预防就是在一级预防难以奏效时通过早发现、早治疗等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或加重;而三级预防则是以避免死亡或后遗症的发生为主要目的。下面,我就从疫苗研制、健康教育、早期诊断方法、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处理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口病三级预防策略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 一级预防
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疫苗用于人群早期预防。研究者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人类的手足口病疫苗将面世。
由于目前尚无手足口病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手足口病的其他一级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手足口病的传播与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有科研人员研究表明居住在城区的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健康行为,并与儿童和家长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因此笔者认为卫生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制定和发展健康促进计划,来改变易感人群的不健康行为,以达到早期的预防目的。还有研究认为对关于EV71病毒传播的流行学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公共卫生人员对疫情进行预测,并有计划的采用有效的早期预防干预措施,以避免或早期控制疾病的暴发流行。此外,改善居住周围环境,即改善基本卫生条件和设施能很好的控制手足口病流行。在流行期间对外环境的消毒,也可以减少接触机会,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 二级预防
暴发流行时,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通过加强晨检筛查,发现异常儿童并送往医院就诊;对于不上学的或在怀抱中的儿童,可以通过一级预防中的健康教育使孩子父母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发现儿童出现可疑的手足口病症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流行期间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做出诊断,散发时通常需要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疾病进行鉴别。病原学的检查是确诊疾病的主要手段,病原学上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但有些型别的肠道病毒需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一旦诊断,立即给与相应的治疗,一般患者很快会康复,无后遗症。
● 三级预防
根据手足口病的病程依据临床进展和并发症的情况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疱疹性咽颊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临床一般在使用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手足口病能引起口腔溃疡、口腔炎、心肌炎和心包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低水平激光治疗常作为治疗口腔溃疡、口腔炎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具有高接受性和无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降低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心肺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但是,一旦发生上述并发症,极易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所以早治疗的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区域分布广泛、多发于夏秋季,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该疾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0~3岁的儿童。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重点在于一级预防,包括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教育、易感人群保护和手足口病疫苗研制等;同时应重视二、三级预防,通过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早期发现病人,并给与及时的治疗,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都是从理论上讨论的,其中有些预防措施需要卫生部门从技术角度来实施,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大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去具体实践。如果幼儿的手心、脚底、口部、臀部出现皮疹则应警惕手足口病来袭;如患儿年龄在3岁以下,出现发烧38.5摄氏度以上、手脚惊跳、肌肉震颤、呕吐等一样或多样症状,则可能存在重症,家庭和学校、托幼机构应予以足够重视。
另外还要警惕手足口病的一大隐患:成人隐新感染者大量存在,不少成人进行咽拭子检测时会出现病毒阳性情况,但往往自身没有发病,而携带者很可能成为社会隐新感染渠道。承担起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学校、托幼机构的卫生工作,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