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拉萨“藏漂”一族的理想生活
在央视名牌栏目“探索-发现”近期播出的纪录片《天上西藏》“第七集:人往高处走”中,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翟大辉,我们曾经在2005年11月一起徒步墨脱,大家亲切的叫他大辉;同时,在该片中还使用了一个名词:“藏漂”。
何谓“藏漂”?结合整部纪录片,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某一天他们来到西藏之后被深深诱惑而决定留下来,浪迹于西藏天地间、拉萨市井街头,只为寻找自己理想中的“香格里拉”,寻求心中曾经有过的远方。
龙安志:美国人,1992年进入西藏旅游,从此有了西藏情结。2006年他在拉萨开了一家酒店,取名“香巴拉之屋”。
于彤:北京人,2005年来到西藏拉萨,从此成为逗留在此的“藏漂”一族。
蒋勇:宁夏人,2000年因为内心的需求来到拉萨,一直至今。
那么,我所熟悉的大辉、老陈、达娃……他们就是“藏漂”一族。他们来自内地,生活在拉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会经常在拉萨八朗学旁边的“念”酒吧聚会,喝酒闲聊,大辉有兴致时还会打鼓唱歌。
大辉在墨脱县政府前
事实上在看《天上西藏》之前,我对大辉的了解很少,只是因为一起徒步墨脱才认识;看了纪录片,才知道他来自上海,从事金融证券工作。自从和妻子来西藏旅游后就结束了上海的一切,从此云游在西藏的山山水水间,享受着这里的阳光。
对于墨脱,他是这样认为的:墨脱就是一个符号,摆在你的生命中,迟早都要走的。走到了,这个符号也就此完结。
2006年初春节期间,大辉和老陈还去了中尼边境,在印度、尼泊尔游历了一番,让不得不回到城市生活的我羡慕不己!据说老陈回来后找到赞助,拉起一班人马在西藏四处游走拍电视片。
老陈在徒步墨脱的途中
2006年6月底我再次去拉萨住在八朗学,上楼时意外碰到老陈在走廊里晒太阳,他认出我,于是大家愉快的聊起来。原来,他们在八朗学长期租了房间,平时出去拍片子,然后回来休整。老陈说他主要是拍人文题材的电视片,很为他高兴,可以用画面和故事表达自己。
隔天我们三人相聚在“念”酒吧,一边喝酒,一边聊聊墨脱,还有这些日子以来的世事变迁,似乎大家都比原来沉静一些了。
达娃是我很佩服的一个土家族姑娘,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日语专业,2002年大学还没毕业就来到拉萨,然后决定留下来做日语导游;达娃还是格桑花西部助学的义工(没有任何报酬),一直负责西藏地区的工作,联系贫困孩子,做家访,积极发动捐助……这些在我看来非常值得敬佩的事,达娃却认为很平常,她说这些都是小事情,没什么值得说的。
旅游旺季,达娃就做导游挣钱,业余时间做一些格桑花助学的工作。到了淡季,她就四处游荡,一会儿云南,一会儿尼泊尔,反正是呆不住。
善良的达娃有时候还会去德吉孤儿院看望那些可怜的孩子,给他们带去一些小礼物。
2006年11月离开拉萨的时候,达娃也退了租的房子住在东措青年旅馆,她说她也要离开拉萨回家呆一段时间。我问她还回不回拉萨?她说不一定,也许吧。
记得老陈有一次说起:你喜欢拉萨来玩一段时间,和你决定在拉萨留下来做点事情,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你要真正在拉萨做点事情还是相当不容易。
想来,“藏漂”一族的苦与乐,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吧!
说明:以下内容摘自纪录片《天上西藏》,感兴趣的朋友请看原电视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西藏。与登山家有所不同的是,这些来西藏的人们不是为了登山,而仅仅是看山。他们从远方来,在这里寻求心中曾经有过的远方。
他们:“藏漂”一族是怎样结缘西藏的?
“那时候我是来旅游的,当时我没想会回来西藏而且想住下来。但是因为我来的时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这个地方的开阔自然。”
“当时刚好是我结婚,婚假加起来,来了两个月,就是自己开车上来。从那以后就基本每年都来。”
“有些特别纯朴的藏民经常会没有语言交流,但是会有特淳朴的那种东西,经常让我自己在那儿感动得哭得稀里哗啦。”
“当时是秋天,是2000年的秋天,我到布达拉对面,就是药王山上面,看到山脚下杨树已经一片金黄,那片金黄在蓝天的衬托下非常耀眼。然后,往里头稍微走了十米的时候,城市的喧哗全部消失了,就听见树的低语声,像歌唱一样……我说,真舒服!然后就这样走进去。”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去了一趟甘南,当到合作的时候,车上有一帮藏族人,他们一边喝着青稞酒,路很颠,他们就颠得使劲抖,颠得越厉害,笑得越厉害。我觉得从他们的笑声里我感到一种单纯;而且歌声特别放开地唱歌。”
他们:“藏漂”一族在拉萨的日常生活
每天清晨,龙安志在他居住的屋顶上煨桑,祈祷神灵的保佑,然后才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几年来,龙安志在西藏和青海、云南的藏区寻找香巴拉,虽然路途艰辛而遥远,但是他却有了飞翔的感觉。
“其实我觉得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地方,不止是西藏,也包括云南、青海,不止是藏族,也有回民,还有纳西族,还有傣族,其实他们的文化还是保留得非常好的。”
于彤是北京女孩儿,自幼喜欢画画,高中毕业后来到拉萨,在这里认识了很多逗留在此的“藏漂”,于是成为了“藏漂”一族。现在,于彤为一家青年旅馆画装饰画。每天,她都会在拉萨城的各个角落静静地写生,她画八廓街、画寺庙、画拉萨的大街小巷和人群。
“在拉萨的做音乐的也好、写东西的也好、画画儿的也好,这个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人本身在这儿感受到一些-----就是对人,对你自己的影响之后,会通过你擅长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在拉萨你看街上,牧区来的也好,还是……都很鲜艳,天空特别蓝,白白的房子,黑色的窗户,厚厚的那种感觉特手工的很淳朴的东西。”
蒋勇在拉萨已经生活了六年了,六年的时间足以让他成为一个老拉萨人。每天走在八廓街上的人流中,空气里飘荡的是藏香的味道,这一切都让他那么的熟悉,使他每天的生活和缓而平静。
2003年,蒋勇与拉萨十余位画家在八廓街东北角的二层小楼上成立了“更堆群陪”画廊,这里成为他们工作、娱乐的地方。很多外来的同行也在这儿举办讲座和交流。收藏家们也将目光投在了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西藏画家身上。
“我如果离开西藏时间长了,两三个月,仅仅两三个月的话,我就开始思念这里的人和物,就是指我熟悉的朋友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我熟悉的能够用眼睛触摸的东西,我就是有点思念了。这是肯定的,这是发自内心的。”
“拉萨的生活,对我来说它能实现你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而且一一对位。它确实给你带来了一些细节的东西。就像你来到一片草原之后,你可能不但看到了蓝天和草地,其实躺下以后才发现听到了小鸟的叫声,你闻到了花香。”
大辉曾经在上海有个很好的工作,自从和妻子来西藏旅游后就结束了上海的一切,从此云游在西藏的山山水水间,享受着这里的阳光。
“我觉得拉萨的生活还是更有那种生活的味道。第一个它也比较国际化,我有时候跟别人开玩笑说:拉萨可能比上海还国际化,你在酒吧,在街上,能碰到来自各种地区的人,各国的,游客也好,来工作的也好,探险的也好,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所以它是一种很多元性的东西。”
“西藏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切都是可能的,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寻找香巴拉
香格里拉,在藏语里叫“香巴拉”,是传说在西藏的一处人间净土,缘起于十二世纪的时轮经。六世班禅大师也曾写出《香巴拉王国指南》,在那里,有雪山、草地、峡谷、森林、湖泊、金矿和纯净的空气,是人类一切美好理想的归宿。
翟大辉:“我觉得香巴拉可能是这么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实体、很具体的一个东西,它可能应该是你的一种内心的东西。”
于彤:“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吧,它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什么地方,可能在心里面,或者是任何你喜欢的地方,它都可以是你的香巴拉。”
蒋勇:“我觉得真正的那个香巴拉也许不存在,但是它扩展了我们、引导了我们。其实我是承认它存在的。”
龙安志:“在2002年,我有一天跟艾敬-----一个很有名的歌手、我的朋友,我跟她聊香格里拉在哪里。”
艾敬:“其实中国应该还有很多地方你不知道,香格里拉,除了这些大城市以外,香格里拉,西部啊,云南啊,西藏啊……你决定这样去做了吗?”
龙安志:“突然就出来一个想法:我们要拍一个电影,或者说一个纪录片电影-----寻找香格里拉,就一个话题:香格里拉在哪里?就问这个问题,才去找。”
“所以我就到拉萨来,但是当时没想到拍香格里拉会改变我整个的生活。”
几年来,龙安志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香巴拉,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香巴拉是一个和平的、佛教来说的是净土。如果你有道德精神的基础上再有物质,那就是真正的香巴拉。”
“其实你在你家里,在北京,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梦到香巴拉,尤其是香巴拉的概念。很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打坐、静下来的目标不是到寺庙里呆一辈子,而是要把这些平静的思想带出去,发挥在你每天的生活-----每天烦恼的生活中,就是把这个生活变得不烦恼。其实这就是香巴拉。”
墨脱记忆:2005·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