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中国的军售将在地区层面上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喜马拉雅战区的地理特点,研究中印之间军事技术平衡的变化没有实际意义。双方在这个地区的潜力不取决于部队的传统装备,而是取决于部队的山地训练情况和是否拥有特种装备。山地战从来就不是俄军的强项,俄武装力量中没有山地部队,俄国防工业也不生产山地战装备。我们不能向中国或印度提供任何此类装备。
从理论上讲,中国武装力量的增强可能会影响到日本的军事政策。不过日本暂时只是在口头上表达它的不安。在朝鲜军队的物质条件明显恶化的情况下,韩国在迅速增加军事预算。汉城已经向美国波音公司订购了40架性能超过SU-30MKI的F-15K战机,并还打算购买可搭载飞机的2万吨左右的准航、大吨位的潜艇,包括核攻击潜艇。在韩国的军事计划中,只有获得“爱国者”或S-300之类反导弹系统的努力是与朝鲜的战役战术弹道导弹有关,因此军事专家们认为,韩国的军事计划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保持地区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很明显,中国所有的大宗军购都是针对这个谋求独立的岛屿省份的。进口先进的歼击机是建立空中优势所必需的,没有空中优势就无法实现登陆;“基洛”级潜艇可以威胁岛国生死攸关的海上交通;最后,“现代”级驱逐舰被认为是一种或多或少会给美国航母编队造成一些威胁的兵器。然而中国大陆增加海空力量遇到了台北的反击,后者创纪录地采购了大批先进战机和军舰。法国向台湾出售了6艘先进的“拉法耶”级驱逐舰和60架“幻影-2000-5”型歼击机。此外,还有美国出售的更为先进的150架F-16,以及刚刚交付的“基德”舰、反潜机和潜艇等。台湾购买了美国的远程预警飞机,增强了它指挥、侦察、通信的目标指示和能力。即使考虑到引进的军工生产能力,中国在2008年前也不可能取得对台空中优势。至于海军和电子战兵器,在可预见的未来,台湾仍占有相当的优势。
中国军事实力增强的后果,对于南中国海的局势来说可能是最富戏剧性的。东南亚国家的军事预算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不仅在中国与越南、中国与印尼等国之间,而且在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的实力之和之间都可能会发生力量失衡。俄罗斯对自己军售引起的军事政治后果极其敏感,因此它可能会对正在形成的失衡加以修正,建议该地区的国家购买提供给中国的类似、甚至质量更好的武器。印尼开始谈判采购12架苏-30КI就证明了这一点。苏-30КI的作战能力胜过了中国的苏-27SK,不过略逊于印度的苏-30M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