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建成新型舰船修理中心可对俄式舰进行中修
某基地建成新型舰船修理中心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
编者按兵马未动,保障先行。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变化,要求加速推进机械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向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转变,实现装备建设发展模式整体转型。海军某保障基地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思路,借助信息技术建成现代化新型舰船修理中心,大幅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实现了保障能力建设与部队装备发展比翼齐飞,舰船维修保障与部队作战需求协调发展。
本报讯记者司彦文、通讯员吴寒月报道:隆冬时节,一支海上联合编队在某海域演兵布阵。担负综合保障任务的海军某保障基地,派出应急机动抢修分队,遂行保障各类新型舰艇。与此同时,该基地通过综合保障指挥信息化平台进行调度,港区码头弹药物资补给源源不断,工厂车间新装备修理线紧张运转,为海上舰艇编队提供强大的后方支援。
该基地以辖区作战为主,以舰船保障为辅,作战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较低。随着海军部队新型舰船列装,基地综合保障训练难与部队作战演练融为一体、保障力量建设与装备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基地党委提出“抓保障力就是抓战斗力”的口号,带领官兵相继建起综合保障指挥信息化平台,组织信息化条件下综合保障演练,加快与作战指挥网互联互通。为适应新型舰艇维修保障的急需,基地从图纸资料、工装设备、备品备件、技术人才抓起,积累新型舰艇技术资料上万种,研制检测仪器、试验台架等设施、设备及备件数千台(套),建成大小数十条修理线,技术骨干比10年前增加7倍,一个现代化新型舰船修理中心初具规模。
3年前,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这个基地由担负后方防卫和保障的综合型基地,转变为任务专一的保障基地。基地党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实现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某型装备首次进厂修理,有多项工程是我军舰船维修史上的空白,外方专家建议送国外修理,并开出很高的维修价目单。基地坚持自主修理,先后与国内15所大学、27个研究所、53家企业联手攻关,逐项突破技术难题,不仅以不足外方报价十分之一的经费完成全部修理项目,而且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海军某新型装备保障平台。至今,该基地已自主完成多艘新型舰船的首轮小修,并初步具备中修能力。
近年来,他们先后开展了舰艇装备状况预先检测和动态监控,建立起自修数据库,进行了维修效益评估,使保障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他们与国内1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所协作,建立起依托后方、军地一体的装备维修保障网络,使物资保障的及时率和准确率大大提高,舰艇修理全部合格。
某集团军上万官兵林海雪原展开冬季适应性训练
本报讯华义、特约通讯员韩光报道:穿林海,跨雪原,一支支队伍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从1月15日起,沈阳军区某集团军上万名官兵展开为期半个月的冬季适应性训练,300余名团以上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与基层官兵一起爬冰卧雪,面对面地指导训练,实打实地破解难题。
新年伊始,东北大地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气温骤降,正是冬季摔打部队的好时机。该集团军在部署冬训任务时,明确要求团以上领导干部大力改进工作作风,自觉沉到训练一线,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哪里有难题就在哪里解决。
这次冬训,该集团军不仅设置了“走、打、吃、住、藏”等课目,还增设了复杂电磁环境下通信指挥、高新装备严寒条件下机动性能检验等新课题。某高炮团二连遭遇强电磁干扰,通信系统瘫痪,官兵一时拿不出应对的办法。团长徐俊庭带着机关人员扎进连队,结合实际探索出4种通信方法,确保了部队“动中通”。
1月19日上午,该集团军军长带领机关人员风尘仆仆赶到某步兵团拉练地域后,与官兵一道破解了“强电磁干扰情况下如何实现快速变频通信”等难题。
集团军各级领导求真务实的作风,为广大官兵树立了榜样,大家自觉从实战要求出发,从难从严训练。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周内,集团军团以上领导干部指导部队破解21个训练难题,和官兵一起总结出一批训法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