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山东一王姓消费者于去年年底在山东东营某汽车销售公司预交5000元的购车款,预订了一辆价值12万元的小轿车。经销商为了隐瞒出厂日期是5月份的,未及时交给王某合格证,尽管轿车不存在质量问题,但王某总觉得心里不痛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经协商,经销商向王某当面赔礼道歉,给王某更换一台同款轿车,在售后服务上给予王某增加保养3次。
资料来源:山东东营消费者协会
案例二
王女士的马自达6型轿车是去年3月购买的。她说,车开了不到半年,就发现车有问题,查询才知该车在2月曾进行过两次维修。销售商未否认该车出售前曾维修过,但称事先告知了王女士,而且该车便宜了8000元。王女士说优惠8000元是她参加了团购。双方各执一词,目前该案还在审理当中。
资料来源:京华时报
案例三
去年“五一”期间,消费者王先生在东莞星威汽贸订购了一台吉利美人豹,《售车合同》中特别注明“配置安全气囊、ABS+EBD以及倒车雷达系统”。一次偶然事故后的检修,王先生发现该车虽有“airbag”标志,但实质上并没有配置安全气囊,也未安装倒车雷达系统。王要求该车行按合同约定加装安全气囊和倒车雷达,但经销商以“一切以现车为准”予以拒绝。经过多次调解,最终厂家决定无条件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为王先生更换同类型带气囊和倒车雷达的豪华版轿车。
资料来源:广东省消委会
据广东省消委会统计,2006年广东省消委会接获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投诉590件。虽然从数量上看还难以进入投诉量前10位的商品行列,但考虑到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件商品,由于价格高,绝对数量要相对与手机、家用电器或服饰等商品少得多。因此,从遭投诉的比例上看,汽车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水准都令人堪忧。
前面列举的3个消费纠纷案件在汽车消费案例中只属于冰山一角。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汽车品牌,车辆出现的问题也各异,然而它们具有一个共性,就是经销商卖车时的承诺与消费者最终拿到手的真实车况不吻合,这也就成了纠纷的导火索:说是卖给你新车,最后却卖给你一辆库存半年的“准新车”;说是卖给你特价车,最后却发现是事故维修车;说是卖给你豪华配置车,最后却发现是个空壳。货不对板,这种消费欺诈行为是消费者在买车时最容易误中的圈套,也是2006年汽车消费纠纷的重点之一。本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为准车主和车主们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实际的帮助。
提车前要谨慎验车
虽然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政府已经做了多年的努力,但就我国目前的商业环境来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依旧非常严重。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吃亏的就只有普通消费者。虽然有各种途径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等到问题出现再投诉甚至对簿公堂,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耗不起。面对资金与时间的投入,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了忍气吞声。因此,在交易发生前就仔细阅读购车合同,并细致地验车,是我们面对这纷乱的车市给广大消费者不得已的建议。
就以上3个案例来看,山东的王某如果在验完车后才交钱,买车就能够避免买到库存车。专家们不建议消费者预交购车款,消费者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交易中的主动权;北京的王女士既然能在事后通过查询获得自己车子的维修档案,那么,如果在交易前查询一下,也许就能避免不愉快的产生;东莞的王先生所犯的错误更加明显,如果说检验是否安装气囊还需要一番周折的话,那有没有安装倒车雷达则无论通过验车或实际使用都能轻易了解。
也许听完分析你会觉得这样买车实在太谨小慎微了,但相对于纠纷产生后的麻烦来看,奉劝各位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还是能小心就尽量小心,避免留下首尾。
至于验车的过程,我们的建议是这样的:
1.通过引擎室里铭牌的记录,确认汽车的出厂日期。除非是款式上小有差异,否则生产日期越后越好,避免长期存放出现的机件老化。
2.仔细察看车漆,如发现某一部分漆色或厚薄与周围不相吻合,或显现出细微的圈状刮痕,多是受过损伤后经重新喷涂美容所致。
3.检查汽车与其铭牌是否相符:发动机号、车架号、产品合格证及出厂日期,这些都是标明一辆车合法身份的特征。合格证上的号码要与车上的发动机号、车架号一致。
4.仔细检验车上设备,确认与随车说明书以及购车合同是否一致。另外,车型、功率、座椅数量、发动机等均要求说明书与实物一致。
5.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是进口车,需查验进口单据,仔细查验进口货物证明以及关税、增值税等各项应交的税单。避免买到手续不全的进口车。
权益被侵据理力争
让消费者欣慰的是,呼之欲出的汽车“三包”法加上现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合同法》,法规的逐步完善为人们的维权提供了完善的法理依据。与其他一些关乎汽车出厂质量的纠纷相比,投诉新车的货不对板,既不存在取证上的难度,也不用为验车付出大量的费用。因此,消费者在发现自己爱车的配置与经销商当初的承诺及购车合同上的条款不符时,应该全力捍卫自己的权益。
协商——投诉——诉讼,在这条维权之路上,根据以往的案例来看,投诉货不对板的车主多数在第二步就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即使闹上了法庭,消费者也具有足够大的胜算。
当然,如果在买车后还能留个心眼,日后万一出现消费纠纷,消费者则能够提供更充足的证据。买车后消费者仍应该小心保存购车发票以及合同,平日的维修保养也应详细记录并保留发票。一旦发生纠纷,作为车主的你也将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