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是我最近研究的一个案例,自2002年惠普购并康柏以来,新惠普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是IT业目前普遍的一个难题:企业再造。《惠普凶狠之变》,数字商业时代07年第3期封面。
惠普凶狠之变(一)
——5年的变革岁月,背后的企业再造革命
“Welcome him
back(欢迎他回来)”。
2007年2月5日,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孙振耀向几位媒体记者盘点2006年,这一年惠普营业额超过900亿美元,达到917亿美元。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迈克尔.戴尔重返CEO位置”时,孙振耀如此回答。
近两年来,惠普与宿敌戴尔的较量一直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几年前,戴尔一骑绝尘,“问题公司”惠普却在亏损之地苦苦挣扎。现在,情势直线逆转,戴尔变成了“问题公司”,惠普却是一剑飘红,自从2006年第三季度以来,惠普超越戴尔已经成为惠普内部最振奋人心的消息。2007年第一季度,惠普继续扩大这种差距,惠普营收为2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
孙振耀甚至给迈克尔.戴尔支招说,“每家公司都会做一些调整和战略的东西,关键是有效执行。”
不要以为孙振耀在夸夸其谈,事实上,近两年来,惠普就是这么干的,他们进行的是一场“执行”的革命。在马克.赫德的带领下,惠普改革了组织架构,大幅降低成本,梳理了企业文化,最关键的是,已经近70岁的惠普之心再度年轻澎湃起来。
和5年前相比,惠普的变化可以说是“凶狠”,惠普的巨变让人想起企业再造专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那句经典拷问:为什么许多公司会庞杂臃肿、感觉迟钝、行动僵化、反应缓慢、竞争力弱、因循守旧、效率底下、漠视客户需要并屡屡亏损呢?这些残酷的形容词几乎是5年前惠普的真实写照。
是马克.赫德(Mark Hurd)拯救了惠普吗?
在孙振耀看来,有两个人功不可没,首先是菲奥莉娜制定了战略,从企业市场挺进到消费电子市场。其次是马克.赫德的执行。在惠普员工看来,惠普的变革并不只表现在财务数据以及市场份额上,更为关键的是,惠普内部发生的革命,有人称之为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
在2007年,回顾惠普变革的5年,让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野,以及更多小细节,去深度剖析一家硅谷公司的企业再造难题:真正的敌人在哪?惠普5年变革痛苦与冲突?如何革“心”?
惠普凶狠五年
惠普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在惠普中国副总裁、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PSG)总经理庄正松看来,最大的变化是“我女儿喜欢用惠普的产品了”,庄的女儿现在上高一,以前她总是抱怨惠普的产品又大又笨。的确如此,在几年前,惠普PSG的电脑产品基本上都是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并非重点。
2006财年,惠普917亿美元的营业额中,三大业务集团的比率是:TSG集团(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占37%,PSG集团(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占32%,IPG集团(打印成像及消费市场集团)占32%。
在过去,惠普对像庄正松女儿这样的个人消费市场并不重视,惠普瞄准的是企业市场。但现在,惠普季度发货量超过戴尔,收入超过IBM,最大推力来自个人消费市场的强劲增长。数据显示,2006年惠普最大的亮点是在个人消费市场,其中惠普笔记本电脑增长24%,消费类电脑产品增长19%,一体机增长22%,家用照片打印机增长70%,多功能打印机增长160%。
在孙振耀看来,惠普今天的变化,最大的战略伏笔取决于五年前的一个决策:惠普并购康柏。“我们的变革从来没人叫好过,”孙振耀回忆道,“2001年,惠普合并康柏的消息宣布后,没有一个是正面报道。”
现在回过头来看,惠普合并康柏的背后,是惠普遇到了一个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2000年左右,许多IT大佬都面对一个战略分水岭,即所谓后PC时代难题,分为“左派”和“右派”:“左派”认为未来的方向是消费类市场,以惠普为例,它买了康柏;“右派”认为未来的方向是企业级市场,以IBM为例,它卖掉了自己的PC部门。
在选择了当“左派”之后,惠普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凶狠之变”。
凶狠2002
2002年5月6日,惠普完成对康柏的购并。
此时,在美国TSG担任部门经理的Arthur却遭遇职业生涯中的“危机时刻”。Arthur所在的部门被康柏员工集体PK掉,一个拥有19人的团队,最后只剩下了5个人。而且这5个人还需要另谋出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Arthur带着几个人,每天首要的工作是看不同部门的组织结构图,在新惠普内部寻找职业机会,积极自我推销。期间,他换了数个老板。“每天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还有没有。”
合并康柏给惠普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菲奥莉娜需要的就是这种冲击。菲奥莉娜曾对惠普的官僚化做出批评,“惠普之道的‘尊重个人’变成了有礼貌、不冲突”。菲奥莉娜当时的想法是,“我们需要康柏的产品线、经营团队及文化,需要两家公司的DNA,以建立一家适应趋势的公司。我们需要康柏的斗志、速度和苦干态度。”
在美国,像Arthur这样,整个团队被康柏PK掉的惠普员工比比皆是。惠普是蓝色的,很讲究计划性,但是速度很慢,被不少员工评价为“只瞄准不开火”。康柏是红色的,拥有很强的速度和灵敏性,被称为“先开火再瞄准”,“康柏看见市场机会之后,上来就先放一枪,然后再瞄准,接着再开火。”
有一个故事最能反应这种文化的冲突。合并的时候惠普和康柏都有相同的部门,怎么决定取舍呢?很简单,主管经理会问同一个问题:你们明年能做多少销售额?假如惠普人和康柏人的预期都是110,惠普人会报105,而康柏人则报120。结局是保留康柏的部门,把惠普那个部门砍掉。
在这一年,惠普内部最经常的一句问话是,“你是蓝色(惠普),还是红色(康柏)?”而那些合并后加入的员工则回答,“我是紫色。”
但是,在中国,情况完全不同,留下的大部分是惠普员工,一位康柏员工曾经感叹,“康柏是全军覆没了。”康柏员工遭遇着惠普文化的碰撞,一位康柏员工到惠普后遇到的最大惊诧不是其他,而是总裁办公室。在惠普,孙振耀基本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而前康柏中国区总裁的办公室不仅大,而且装修豪华,有不少红木家具。
Arthur
回顾说,“惠普在灵敏度、侵略性上都是输给康柏的”。但是,康柏人不善于做计划,“所以我们是强迫康柏的人跟我们来一块做计划,融合之后的这个紫色的组织挺厉害的,就是它既有速度,又有缜密的思考和缜密的计划。”
在惠普的内部文件里,曾经把惠普并购康柏比喻为“空中换发动机”,当时还是惠普决策委员会成员的高建华则表示,“太离谱了。”在他看来,新惠普的最大变化是,“1、速度加快了;2、更有冒险精神;3、激励制度变了,把一些长期激励变得短期一些。”
这一年,惠普将两个品牌、众多产品线一分为四,打造出企业系统集团(ESG)、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HPS)、信息产品集团(PSG)、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IPG)。变大的惠普,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亏损。2002年,PSG出现了3.72亿美元的营业亏损,ESG出现了6.64亿美元的营业亏损。
惠普赖以起家的车库,也是硅谷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惠普的“车库法则”也在受着冲击。
转型2003-2004
2003年和2004年全球经济持续疲软,新惠普在执行上遭遇到一定的难题,具体表现在,这两年的第三季度惠普都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但对菲奥莉娜而言,新惠普的战略已经逐步清晰。孙振耀认为,菲奥莉娜的新战略有两个重点,“第一,进入21世纪的惠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当时有很多方向可选,菲奥莉娜决定和康柏合并的时候,惠普选择了IT基础设施的定位,不做应用,不做顾问咨询等。第二,企业市场是惠普的传统市场,但是菲奥莉娜确定惠普要拓展个人消费市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在惠普内部,员工对菲奥莉娜力主的并购康柏仍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从感情上,新惠普员工对菲奥莉娜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原惠普人对菲奥莉娜“恨之入骨”,原康柏人则对菲奥莉娜抱有一定的感激之心。几年之后,很多新惠普员工才真正看到合并所产生的力量。
惠普与康柏的合并进展迅速,惠普强调计划的文化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他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确定内部的组织架构;第二步,选人,把人放到组织结构里;第三步,公布新的职位,没有入选的人员进入裁员计划。当时的合并小组,把所有人员都分为三个颜色,分别代表三种命运:一定留下的、兼并结束就走的、不确定的。
在菲奥莉娜的任务表上,2003年下半年及2004全年进入第三阶段,即合并整合阶段。
2003年3月,惠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品牌广告攻势登陆中国,广告为“客户
+ 惠普 =一切皆有可能(everything is
possible)。”这个活动主要针对企业客户而来,一时间,从平面媒体、广告牌、电视到网络媒体,惠普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在北京东北三环的燕莎桥附近,曾经有过一个110米长的巨幅户外广告。一直对菲奥莉娜持批评态度的高建华评价说,“广告铺天盖地,完全没有那个必要,有点摆谱。”
更值得关注的是,惠普在消费电子市场发动的进攻。2003年8月,惠普在美国猛出了150多种新品。在中国市场,推出了12种消费类新品。菲奥莉娜说,“仅2003年一年,惠普就向消费者售出了多达5300万件产品”。
2004年3月,第四次访问中国的菲奥莉娜描绘了自己的野心,“我们在消费电子领域初来乍到,但我们一定要成为中国消费市场首屈一指的品牌,否则我不会高兴,他们(中国的员工)也不会觉得开心。”
但是,新惠普的消费电子战略也遇到不少的尴尬,尴尬之一是缺乏杀手级产品,尴尬之二是组织架构不畅。比如,当时惠普的笔记本产品,一部分放在IPG,一部分放在PSG,直到2005年,才把所有除打印机外的消费电子产品放在PSG。
在惠普内部,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IT公司一般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方法论型(Methodology),即想清楚了再干,比较重视计划,比如IBM、合并前的惠普;一类是管理实践派(Practice/Action
Agility),即先把事情干成了再总结经验,强调速度,比如戴尔、康柏等。2003年后的新惠普,找到了一个折中平衡的方式,既重视方法论,又强调管理实践。
2004年12月,惠普中国在PC市场的一个引爆点事件出现,那就是首次推出6999元迅驰低价笔记本。在PSG移动信息产品部产品经理黄河看来,6999对惠普笔记本有着非同一般的符号性意义,第一次让惠普摸准了消费市场的脉搏。后来,6999几乎成了惠普笔记本的杀手价格,多次被祭出。
惠普和几大IT巨头的股价走势图对比,惠普的股价在赫德上任后逐步回升,但离2000年67美元的最高点还有相当的距离
延伸阅读:
案例:惠普凶狠之变(二)凶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