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记者范建、通讯员林群报道:近日骤冷骤热的天气使人不得其解,而漫天狂舞的沙尘又使人猝不及防。正是从孩子脸般的天气变化中,科学家发现了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尽管目前在沙漠化形成过程中人为的因素越来越大,而气候暖干化趋势是我国北方沙漠土地面积不断增大的一个背景因素。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沙漠形成演化、北方沙质荒漠化成因、发展规律和治理区划等方面开展的基础性研究中的一个新理论。
据项目主持人慈龙骏研究员介绍,由于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使得荒漠化防治一直缺少理论支撑。
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荒漠化发生机制与综合防治优化模式研究”认为,尽管气候是荒漠化形成的主因,而从荒漠景观上也能看出它的发生过程,那就是,固定沙地的退化表现为大斑块数量的减少和斑块破碎化,斑块总面积降低,流动沙地小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发生合并以及斑块总面积的增加。
科学家还首次在土壤风蚀研究上取得突破。
由10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的这个项目,还首次提出了适用于我国情况的荒漠化分类指标系统,据此对我国土地的荒漠化类型进行重新区划以及适用于民勤和鄂尔多斯的荒漠化防治优化模式。
3月29日,在此项研究的综合评审中,蒋有绪、冯宗炜、关君蔚院士以及部分专家给予了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