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阳风暴”的频繁出现,“空间天气”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
来自中科院、信息产业部、航天等部门的科学家日前共同呼吁:在人类共同迈入新世纪之际,各国在发展高科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对开展空间天气研究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空间天气”,实施国家空间天气战略计划势在必行。
专家提醒说,太阳风暴对高科技的卫星航天器、卫星导航、卫星定位的影响较大,随着人类对高科技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必须对太阳风暴等空间天气保持高度警惕。
“空间天气”一词出现于80年代初,是指发生在太阳表面、行星际直到地球空间中,可以影响天基和地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危及人类的活动、健康和生命的天气条件或状态。相对于地面天气而言,空间天气发生在距地30公里以外。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魏奉思研究员介绍,当前,国际上空间天气研究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把空间科学与天基、地基技术系统紧密结合的学科;作为专门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规律,为人类发展高科技活动和国家安全服务的新科学领域,空间天气学也在蓬勃兴起。1995年,美国宇航局、国防部等联合制定了美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之后,欧洲空间局、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芬兰、日本、加拿大等国都着手制定相应的空间天气计划。空间天气研究正迅速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活动之一,成为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直对空间天气这一国际前沿给予高度重视,从1991年起作为重大项目进行支持。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国对空间天气领域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航天领域,卫星故障40%来自空间天气。我国载人飞船上天将为期不远,应用卫星发射也将日益频繁,安全保障需求将日益紧迫;在国民经济领域,空间天气变化导致磁场强烈变化,从而引起的感应电流,会破坏电力系统的变压器造成停电,腐蚀输油管造成泄漏;在自然灾害领域,地球上的洪、涝、干旱、平均气温变化、臭氧含量的减少等自然灾害以及影响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癌和社会突发事件与空间天气的关系也正成为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进入发展高科技时期,国家发展高科技和实现国防现代化对空间天气的需求必将日益紧迫,使其成为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科学家建议,建立国家级空间天气中心,把空间天气有关部委和单位组织起来,统一规划,协调分工,使分散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以“九五”重大科学工程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为基础,争取“ 十五”内实施包括卫星探测在内的新的大科学工程,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空间天气综合监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