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乐业天坑群科考队昨天顺利进入大石围天坑底部后,立即对这里的溶洞和天坑底部的地貌展开了考察。
下午6点,大石围天坑底部已经变得十分黑暗了,从这里到溶洞口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200米,但由于坡度很陡,地上全是尖利的碎石,不时还有落石从天坑顶部坠落。沿途的树木上随处可见被落石击伤的痕迹。
三个小时后,科考队终于抵达溶洞口,在洞口就可以听到地下暗河哗哗的水声。进入洞口不足50米处,一条暗河出现在眼前,科考队立即开始布网、下钩,采集水生动物标本。不一会,两条小鱼上钩了,接着他们又采集了四只螃蟹的标本。队员们还拍摄到洞中一种拇指盖大小的蜘蛛的图像。
中科院云南地理所刘宏研究员:“只能少量捉一点,这里动物量很少,多捉会影响动物的种群繁殖。 ”
洞内的温度是15度,高于洞外9度的日平均气温。经测量,地下暗河有五米宽,但是根据水线判断,在雨季这条暗河的最宽处可达30米。科考队涉水过河,向洞的纵深处进行了探察。
早上八点,队员们走出溶洞,外面的空气十分清新,可以清晰地看到洞内的云雾向上升腾。目前已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这里成片地生长着,专家说这种景象只有在恐龙时代才能见到。地表的岩石上布满了绿色的地衣,不知名的蕨类植物在这里生长得十分茂盛,队员们采集了部分植物的标本。
科考队在整个考察活动中始终不放松对这里的环境和生态进行保护。
在完成了对大石围底部的考察活动之后,科考队经过5个小时的艰苦攀登,终于顺利返回大本营。
上午11点科考队开始攀岩返回大本营,由于经过一天一夜雨雾的侵袭,岩壁变得又湿又滑,比起下岩来,难度要大了许多。
下午4点,队员们开始陆续返回大本营。
队员们把从坑底带回的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展示给大家,专家们也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初步鉴定:
科考队员莫文锐:“这种植物只有在大石围天坑底部才能生长,她的上部很像棕榈,下部很像竹子,由于大石围下的生存条件很好,所以它长得很高,有人叫它实心竹,这也是一种比较珍稀的植物。 ”
中科院动物所张春光研究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洞中的鱼,属鲇鱼的一种,她的眼睛生长得比较正常。从这四只螃蟹可以看出,这也是南方有水的山区常见的动物,由这两种动物的发现我们可以知道大石围天坑底部的暗河是与外界相通的。 ”
他说,这个发现更正了天坑底部只有盲鱼的说法。专家还对科考队在洞内拍摄到的蜘蛛进行了鉴定,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有毒蜘蛛。专家们将对采集到的标本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表示,仅像这样的对天坑底部的考察还不够充分,天坑底部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只有真正了解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