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物理实验获意外发现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李斌 张景勇)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今天在此间宣布,经过3年研究,原本是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人类第一次太空物理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有意外发现。这些成果和发现,将有助于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认识宇宙的起源。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论坛上,这位至今工作在科学最前沿的诺贝尔奖得主在题为《寻找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的报告中说,磁谱仪显示的一系列现象,首次表明赤道上空400公里处存在一个围绕地球的质子环,质子环中向各个方向飞行的粒子强度相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这些粒子都是高能宇宙线粒子与大气层三个特定区域碰撞产生的次级粒子,被地球磁场约束在这个‘环’中。 ”参与这项实验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研究员说。

让科学家感到意外的是,研究结果显示,赤道附近的正电子比负电子多1倍,而传统理论认为,宇宙是中性的,由数量相同的正电原子核和负电电子组成。

太空中,氦原子核的成分应该是氦4占90%,氦3占10%。但这一实验发现,在赤道附近,有一个特别区域中只有氦3。“这又是一个奇怪现象。”丁肇中说。

“事实表明,实验的发现和原定的目标往往不同,磁谱仪实验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毕竟站在科学的最前沿,无法预料究竟会发现什么。”65岁的丁肇中说, “这是人类第一次太空物理实验,今天看来意外的这些发现今后也许会觉得很正常。”

长期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丁肇中,1976年因发现J粒子获诺贝尔奖。1995年,他领导了12个国家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太空中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中科院高能所和电工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出磁谱仪上的核心部件——永磁体,成为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铁。1998年6月2日至12日,磁谱仪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搭载成功进行首次飞行,收集了大量数据。

据悉,改造后探测能力大增的阿尔法磁谱仪将于2004年5月再次发射升空,并首次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计划运行3年。中国科学家仍将在实验中扮演重要角色。(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