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傅双琪)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演讲时说,如果没有出现意外的问题,阿尔法磁谱仪将于二00四年五月再次由航天飞机运送上天,并放置在国际空间站里。
丁肇中说,这将是第一个在国际空间站中进行的科学试验,而且很可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唯一一个在该空间站里进行的科学试验。
用于探测宇宙中是否存在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是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于一九九八年六月二日首次进入太空的,经过了十天的飞行。但是,搜索反物质的试验尚无结果。
他透露,再次上天的阿尔法磁谱仪中,原来的核心部件永磁体将由超导磁铁代替,这将大大提高仪器的探测能力。超导技术运用于空间实验是高科技发展的新体现,不久以前,这还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目前,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的科学家正在与该项目的其他专家一起合作开发这第一个超导磁铁。预计研制工作将于二00三年完成。
丁肇中表示,正在研制当中的超导磁铁使用氦作为冷却剂,因此使用寿命仅有三年。科学家们还在致力于研究另一种冷却方式——不用氦的脉冲式冷却管,以保证新的阿尔法磁谱仪能够长时间使用下去。
此项目由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芬兰和西班牙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参加了该实验装置的关键部位的研制工作。
丁肇中说,对反物质的研究是基于宇宙是由大爆炸来的理论。运用阿尔法磁谱仪是为了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由于物质和反物质在大气中互相湮灭,在地面上无法观察到,所以必须将仪器送上外太空。
“但是,从这一领域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要有思想准备,也许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原先想研究的东西毫无关系。”丁肇中说。
将用来放置阿尔法磁谱仪的国际空间站是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十六个国家参加的大型国际空间合作项目,从一九九八年开始由美国的航天飞机分别把各国的设备发射到距离地球四百六十公里的太空进行组装,目前部分设备已经发射和安装到位。用丁肇中的话,“到二00四年,这个空间站将成为除了月亮和水星之外,晚上可以用肉眼看见的最亮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