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薛守仁卞晨光)本报今天评选出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以媒体报道的时间先后排序)。
一、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秋田纯等人发现二硼化镁可在零下234摄氏度成为超导体,高于此前金属间化合物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将三氯甲烷和三溴甲烷掺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由零下221摄氏度提高到零下156摄氏度。
二、科学家在纳米技术领域又获得多项重大成果,其中包括纳米导线、以碳纳米管和纳米导线为基础的逻辑电路以及只使用一个“分子晶体管”的计算电路。科学家认为,分子水平电路的出现为开发极微小但运算速度极快的分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三、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日、德、中、法、英等六国科学家,发表题为《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测定和分析》的论文,首次全面介绍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基本信息。经过初步测定和分析,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共有32亿个碱基对,包含大约3万至4万个基因。
四、莫斯科时间3月23日9时0分12秒,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顺利坠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体积最大、设施最完善、空间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五、4月10日,荷兰议会一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和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安乐死法案”,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此前,2000年11月28日,荷兰议会二院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这项法案。
六、对 R NA是生命起源的说法,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2001年5月,德国科学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认为, R NA能够让基因保持“沉默”,甚至会促使基因毁灭。就是说, R NA可以使本应按照 D NA的蓝图建造的生物体,在某些地方不执行 D NA的指令。这一发现说明, R NA不仅是遗传物质的信使,还有科学家没有料到的许多功能。
七、由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进行的实验发现,中微子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发生了变化,大量的电子中微子转化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至此,科学家揭开了困扰物理学界的所谓“中微子失踪”之谜。
八、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首次正式表明,人类活动确实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原因。国际气候变化专家调查组的报告以充分的事实证明,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而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自身活动。
九、7月20日,俄罗斯成功地发射了“宇宙1号”航天器。“宇宙1号”是一颗低轨道卫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太阳帆作为航天飞行动力装置的航天器,因此又称太阳帆飞船。
十、中英科学家发现了一种5.3亿年前的“新”的动物门类——古虫动物门。科学家认为,这是对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全貌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一发现有可能给长期困惑学术界的脊椎动物起源难题的破解带来一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