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封邮件,看来是群发的产物,对方希望收件者能够广为传播,因为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打开附件,原来是对人大国关学院政治系教授张鸣的访谈。如果光看这篇稿子,当然会站在张先生的一边,佩服他站出来,揭露高校学术界的黑暗面的勇气。只是,既然自己是记者,当然知道,凡是这些具有指责成分的东西,当然是需要听到被指责一方的说辞,这样才能够显得公允,避免出现媒体有意无意的站队。于是搜寻了一下,发现一篇新京报的跟进报道,3月16号,也就是距离张鸣在他的博客里面写了他和国关学院院长的冲突之后的第四天,张鸣说,他被通知撤去了系主任的职务,记者尝试联系院长,但是打不通电话。文章说,从3月15号开始,所有人大校内bbs转贴的张先生的博客内容都被删除了,我好奇地想进去看看,不过因为只限人大站点内的注册,所以只能作罢,文章也提到了在3月15号,国关学院院长李景治发布的一封公開信,不過我上了该学院的网站,发现公开信已经变成了三封。除了3月15号的,还有17号和19号的,分别对于撤除系主任职务和评选教授的问题作了回应。
看完一系列的报道,觉得至少有几点媒体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媒体说打电话找不到当事人证实,为了截稿,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其实可以更花一些功夫,比如上门找,想办法堵人,这个时候,媒体当然很容易约到想要说话的一方,至于另一方,媒体应该花更多的功夫。另外17号和19号李景治的公开信,其实回应了媒体的询问,也回应了张鸣的指责,基于平衡报道的守则,跟进这单新闻的记者们,是否应该继续跟进?如果看报纸,最新的3月19号的报道,根本没有提到17号的公开信内容。而且不少报纸,到了18号还在转载新京报17号的报道,完全忘记了,新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的。不知道,今年早上出炉的报纸,会不会有点新的内容。还有媒体在访问张鸣的时候,至少应该告诉读者一点,萧延中已经在去年被评为教授了,当然评选的过程,还有这个职称是否来的过晚,可以在报道中进行探讨。
张鸣和李景治的矛盾,见仁见智,对于怎样的人才能够评上教授,每所大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关键是,肯定不是一个人可以说了算,也不是谁的官大谁说了算。前些日子,哈佛各院系评选教授,好多身在外地的教授们都要赶回来,因为只要有一票反对,提名就会被否决,所以不少教授们开始为自己的弟子和朋友进行游说拉票工作。
我倒觉得,媒体没有必要把张鸣树立成为揭露学术界黑幕的良心,而是应该趁着人们对于高校学术行政化这个问题的关心,继续探讨如何改变这样的情况。两会的时候,因为人大代表洪可柱对四大名校的点名批评,就使得这个问题成为最受人关注的话题。只是,接下来呢?
看到一个网友给我的留言,她说,最讨厌看到我们这些媒体人,只会批评,但是没有跟进报道。这是很切中要害的。媒体不能够抓住一个热点和话题,大家热热闹闹的一起炒一炒,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只有媒体紧追不舍,才能够促使有关部门作出一点改变。就好像这次人大的事情,第一媒体需要跟进,这是对张鸣,也对被指责的李景治,更是对人大的师生负责。第二媒体是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这场争论里面,从当事人跳出去,来讨论如何改变学术行政化?
想起好像不久前大家批评的高校大量贷款,面临破产,媒体不能够因为教育部官员说,不存在,就算是对大家有个交待了。我还是相信,必须让事实说话,让数字说话,当然同一个数字,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就好像官员说,不要光看到高校贷款,要看到校园固定资产的增加,据说现在全国高校已经增加到5000多亿了。只是,当大家看到人民大学三层高的食堂观光电梯,山东聊城大学的校门,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官员口中的这个5000亿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