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联合研究小组在3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在日本西南部地下频繁观测到的持续微小晃动源于地壳板块的缓慢滑动。
研究人员表示,了解这种被称为“低频微动”现象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大地震的风险评估。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2002年曾在菲律宾海板块下沉的边界处观测到低频微动,在此后对地壳倾斜情况的观测中,研究人员发现板块与此同时也发生了缓慢滑动,但没有确切证据显示低频微动和板块滑动之间的关系。
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分析了2005年8月和9月在日本四国地区地下30公里处观测到的低频微动。他们从两天的波形数据中选取总计1小时的波形进行解析,并将此波形与2002年至2005年在同一地区发生的小规模低频地震的波形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波形存在一致的地方,证明两者发生的地点和机制是相同的。
此前的研究通过对低频地震的波形分析,确认低频地震是伴随着板块滑动产生的现象。联合研究小组由此得出低频微动同样源于板块滑动的结论。
此前有观点认为,低频微动可能源自地下水的活动,而本次研究明确了这种现象与低频地震发生机制相同。研究人员称,如果通过对低频微动的观测达到监测板块滑动的目的,就可能在大地震发生风险评估方面发挥作用。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