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退缩、湿地萎缩、荒漠化加重,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这种趋向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今天呼吁: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青藏高原的总面积约占我国大陆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青藏高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项目。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首次查明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了3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发展演化的趋势。
调查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高原边部现代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逐渐趋于平衡,退缩最大距离为350米,一般为100-150米。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的减少和雪线的不断上升,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正在萎缩或消亡。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88715.5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8731.6平方公里,“中华水塔”的蓄水总量正在下降。专家们预测,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调查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重度沙漠化土地由0.8万平方公里,发展到3.2万平方公里;中度沙漠化由9.9万平方公里,发展到16.1万平方公里。重度盐碱化土地由1.3万平方公里发展到1.7万平方公里;中度盐碱化土地由2.7万平方公里发展到2.9万平方公里。科研人员通过对荒漠化程度、断裂密度、现代冰川分布、年均温、生态资产等12个因子的综合评价,全面调查了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高原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记者林英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