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一定要斩草除根 专家:患者提高生命质量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新网10月8日电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得了癌症一定要斩草除根,即便赔上老本也在所不惜——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对待癌症的治疗态度。然而,在日前举行的第31期院士沙龙上,上海交大医学院副教授葛盛芳却提出了另一种建议,即把癌症当作一种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让患者与之长期安全地共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质量,而这样的观念正在被国际医学界所普遍接受。

癌症往往令人闻之色变,人们习惯将其视为一种存活期较短的致命疾病。对此,葛盛芳指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已经把癌症定义为一种慢性病。也就是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那么明显,它也许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只要加强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随着人口老龄化、西式饮食习惯的扩散、烟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变化,癌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美国,预测显示,今天活着的人们当中,将有40%在生命的某一时刻将被诊断为患有某种形式的癌症。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0%。

然而,越来越多的新创意表明,癌症是有办法加以控制或治愈的。葛盛芳表示,利用现代医疗科技,使癌症病情不发展,保持稳定水平,并减小其对机体的破坏,可能将是最可行的治疗方法。美国肿瘤学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癌症患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平均已达65%;在我国一些较发达地区,癌症患者治疗后的5年存活率也达到50%以上,这为把癌症作为慢性病来处理提供了可能。

“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与疾病共存的。”葛盛芳认为,也许短期内不会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治愈方法,但是把癌症的危害缩减到人们能够容忍的一种慢性病的状态,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因为,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和减小癌症对生命的危害,而非不顾人的身体完全消灭癌症。

正如美国癌症研究所所长安德鲁·埃申巴赫在其网站上所说:“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力争使癌症成为一种人类可与之共存,而非置人于死地的普通疾病。”为此,他向全美的癌症研究人员提出了一项挑战性任务——使人类在与癌症的斗争中首次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任荃 杨婧)

来源:中新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