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民居保护现状堪忧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华网南昌9月26日电(记者刘畅 张敏)虽然我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相当部分的古民居保护现状堪忧。这是全国政协专题调查组到浙江和江西两省考察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表示的。

调查组成员之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6日于江西举行的专题工作汇报会上介绍,我国拥有长达7000年的农业文明,目前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0余万处,其中近7万处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中半数以上分布在村镇。因此,一大批有着浓郁乡土历史气息的古建筑、古民居也是我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产种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史,贯穿着中华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一些地方片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涉及历史观念、政策法规、保护资金和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古民居保护工作面临很大的威胁。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未能列为政府的保护对象,已经被拆毁,或被列入拆迁整治计划;另有许多古民居因为长期无人居住、管理,日益破败、倒塌;古民居的周边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

全国政协专题调查组表示,将通过对浙江和江西“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调研,详细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施定标准、政策依据、土地产权、资金筹措及宣传教育等多方面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并向中央提出建议。

江西是我国最早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省份之一,也是古民居类文化遗产相对较多、保护较好的重要地区。全省现有各类文物古迹1万余处,拥有乐安流坑、婺源理坑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以及2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完)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