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的九月,正值盛年、风华正茂的100位高级专家走进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三个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说创新、谈机遇、话发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发展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造激情和活力,努力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06年的春天,又是一个科技的春天———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总动员令和进军号角。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逐步确立了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提出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列专章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任务,突出强调了人才工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赋予了人才观念新的时代内涵。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部署,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底,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对于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2003年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工作目标、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党中央和国务院20余个部委作为成员单位参加。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摆上了重要日程,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力度,加强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目前,制约人才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加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力度,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汇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事业中来海风细吹,海浪轻摇,盛夏的北戴河格外迷人。
2006年7月29日至8月4日,51名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来到这里休闲度假。多年来,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到北戴河休假,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人才、重视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组织院士专家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地区等开展咨询服务,为在京院士专家进行健康体检、举办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在加强与高级专家联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力度,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凝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全国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400多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000多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第一、二层次人选2200多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任了900多位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百人计划”引进和支持了1500多名科技尖子人才。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211工程……依托这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尖子人才。
同时,院士制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形成了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
“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完善各项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和机制环境,有效地发挥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春晖计划”……各地各部门制定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的多个留学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鼓励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一大批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事业凝聚人才,实践造就人才;机制激励人才,法制保障人才———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通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穿到创新实践、创新活动和创新事业中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奋斗,勇做自主创新的先锋、拼搏奉献的楷模,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强,科研质量总体还不高,科研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
“建设创新型国家时间紧,任务重,科技工作者的担子更重了,要有忧患意识,要认清机遇,要长期艰苦奋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院士深有体会。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思路清晰、部署明确。目前各地各部门已经和酝酿出台的政策力度大、针对性强。现在的关键,是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我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要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大力培养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苏萍表示。
“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尽快培养出一批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沈岩院士强调。
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工作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从院士到普通科技人员,从科技界到企业界,人们纷纷行动起来,献计献策,坦诚建言:
“要建立符合创新人才规律、重真才实学、重业绩创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要形成竞争择优机制,注重为年轻科技骨干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要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要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到企业建功立业……”
“要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打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人才创新活力迸发的体制性障碍……”
世界在变,创新不变;生生不息,创新不已。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潮给神州大地送来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江山代有才人出。站在新起点上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实现新的跨越,必定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继续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以更加豪迈的英姿和稳健的步伐谱写出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李亚杰)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