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留学,发现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东方人的区别很大,饮食多以烘烤油炸类的高热量食物为主,以早餐为例,典型的英式早餐是煎鸡蛋,烤腌肉,油炸香肠,蘑菇,土豆片,很少有蔬菜,即使有,也是凉拌沙拉类的调味品。这类食品吃多了会让人感到干渴,焦躁,经常上火,即使大量饮水也不能有效改善。英国人管上火叫脱水,奇怪的是西方人一日三餐不间断地吃这类食物,饮水量也少,却不见他们脱水,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西方人的身体对水的需求量较小吗?
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不同,他们对食物的营养搭配是相当讲究的,非常注重肉类的营养,几乎是以肉类为主食,这种饮食习惯达上千年,营养跟得上,身体就强壮,而我们虽然也效仿他们的饮食习惯,但是我们毕竟是吃谷物也达上千年,消化系统相对他们而言差了很多,所以我们对于肉类的吸收比西方人差很多,蛋白质的来源上,如果食谱配搭得好的话植物基本上可以取代肉类,但维生素B12的问题又怎么解释呢?还有人的犬齿的作用、狩猎行为,以及以素食为主的典型亚洲人种,肠子长8米,而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肠子长5.4米,这些事实又如何解释?
东方亚洲人千百年来,以素食为主,性格一般比较温和柔顺、内敛深沉;西方欧美人的饮食中物动蛋白的比例相当高,以肉食为主,性格通常比较粗犷豪放、外露张扬。东西方人种之间的饮食和性格特征的关系,也有类似于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千百年来,由于东西方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从而导致了肠子的长短迥异,肠子的长短不同也决定了东西方人的秉性差异。由于肉类等动物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很接近,很容易被动物或人的机体所吸收,成为机体生长必需的营养成分;素食中的植物蛋白与动物或人的机体中的蛋白质存在着较大差距,较难于吸收,所以摄取食物中营养的通道——肠子必须较长才能完成吸收营养的任务,所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素食者总比肉食者的肠子长些,这是长期生存斗争的结果。
西方人较中国人体质相对要强,可能与饮食有关,但是不排除人种等因素。两者饮食习惯最大不同点是西方人较注意食物营养素的保存。在饮食整个过程中,强调以 "不破坏营养素"为餐饮的首要原则;而国人饮食则更喜欢色香味俱佳,烹调方式以炒为主。举个例子,青椒里有大量的维生素C,国人喜欢青椒炒肉,西方人喜欢凉拌青椒,保存其完整的维生素C。还有就是西方人饮食中肉类摄入量大.人造黄油摄人量大,餐中、餐后的甜食较多,由此可能导致脂肪和能量的摄入量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