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囊肿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王朝养生·作者佚名  2011-12-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疾病概述

主要是由于舌下腺或颌下腺的导管被阻塞,或者在导管破裂后分泌物外渗形成的囊肿。原因有损伤,涎腺结石、口底部的炎症刺激等。囊肿位于口底,颜色淡蓝,常见为1cm直径的囊肿,但也有肿大明显的囊肿。

舌下囊肿治疗可选用CO2激光及Nd:YAG激光。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处理囊壁,如与涎腺相关一并摘除。手术的复杂性视囊肿大小各异,1cm直径以下,在局部麻醉后,用激光刀切开最薄弱处囊壁,排尽腔内物后再用激光照射内壁。如腔径较大,直接缝合1~2针。注意,在排出腔内物照射囊壁时要彻底、均匀,但无黑色炭化组织。照射以内壁组织凝固而无再分泌功能即止。

较大的囊肿直径>2cm2以上影响患者伸舌运动及搅拌食物等功能,必须在切除囊肿的同时做好口底整形,即恢复舌的正常位置功能。

由于舌下囊肿常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见伴有炎性反应存在。因而在激光手术后不论囊肿大小都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

疾病描述

舌下囊肿大多数为舌下腺的外渗性囊肿,多由于舌下腺腺体或导管的破损、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所引起;常见于青年人。由于其外形类似蛙鸣时蚊起的咽囊,故又名”蛤蟆肿”。

症状体征

舌下囊肿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带的一侧,透明,略呈蓝色。囊壁甚薄,覆盖的口腔粘膜可以推动。内容物为无色的粘性液体。舌下囊肿有时很大,可经舌系带下扩展至对侧,亦可向口腔底部扩展,突出到颌下。

疾病病因

舌下囊肿大多数为舌下腺的外渗性囊肿,多由于舌下腺腺体或导管的破损、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所引起。

病理生理

舌下囊肿大多数为舌下腺的外渗性囊肿,多由于舌下腺腺体或导管的破损、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所引起。舌下囊肿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带的一侧,透明,略呈蓝色。囊壁甚薄,覆盖的口腔粘膜可以推动。内容物为无色的粘性液体。舌下囊肿有时很大,可经舌系带下扩展至对侧,亦可向口腔底部扩展,突出到颌下。

治疗方案

要根治舌下囊肿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而不需摘除囊壁。年幼或体质虚弱而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术的患者,可切除囊肿前壁,并将其边缘与口腔粘膜缝合(袋形缝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