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技工人才对现状不满,想报考公务员和从事其它行业;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严峻的技工荒。该怎样去解决这对矛盾?记者就此走访了深圳的一些专家和政府官员,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各方面都要大力改革
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认为,目前技能人才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说明社会急需,而另一方面待遇没有落实,这个“怪现象”是学历型社会所特有的。但是,现在人们应该看到,世界工厂已经在向中国迁移,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由学历型向资格型转变。尤其在沿海,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劳动复杂度增加,这样劳动者的准入门槛也在提高,以前凭一张文凭就能从事的工作现在已经不够,尤其对一些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是要取得劳动资格证书。而目前,一些人事部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现在社会已经发生的转变,还存在着一种“有博士就不用硕士,有硕士就不用学士”的怪现象。
其二,是对人才评价的错位。在今日社会,技能人才分很多类别,技工学校只是其中一种,但仅其中就反映了人才制度、评价标准都要改革。现在新的人才观是“四不唯”(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标准,而现在出现的情况却是大相径庭。
劳动、企业人事单位要及时落实“四不唯”的精神。职称是客观公正地测试、评价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等级,学历只能作为参考不应该成为惟一的依据,因为企业不同于科研单位,企业更需要注重发挥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所以,企业职称评定需向低学历但技术能力强的工人开“绿灯”。
其三,企业是靠市场靠效益生存的,高学历不见得产生高效益,多读几年书不应该成为多拿钱的必然理由。公平合理的做法是以岗定薪,以能力定工资,以贡献定报酬。这样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有助于消除低学历者的自卑感,激励一线员工埋头学技术作贡献。也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垒,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
其四,一些高校的办学模式也要大力改革,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除了一些研究型的高校和学科外,大部分高校的办学模式要向技术学校靠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
技校生要选好定位
深圳市劳动局培训处的罗处长介绍,估计到2008年,由于深圳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技工人才的缺口就更大。在未来几年内,整个广东省缺少360多万,深圳缺少50万,其中高级技工缺口达到17万,每年需要4万多。而全省1 90多所技工学校中,深圳只有一所,现在在校生才4000多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目前深圳有关部门打算在3-5年内再办一些技工学校,力争每年培养10000名技工学生,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过,破解“技工荒”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而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从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技术市场之所以出现高级技工奇缺的现状,一方面是青年人认为干这行没出息,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都盼望做“白领”甚至“金领”。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王亮曾经在美国学习一年,他谈起了在美国做的一项调查:“1999年,我对某一天的美国华盛顿邮报上面的招工广告的学历要求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在当天登载的900多个招工广告中,79%要求要有技术资格证书,而对本科学历要求的只有6%,对硕士学历要求的工作岗位只占2%。”
“在国外,一些用人企业是很少对学历有要求,而是以劳动技术资格证书为主,看你对企业所作的贡献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