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化妆品行业相继发生重大事件,其中暴露出我国化妆品行业的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副会长、中国美容美发化妆品咨询网总编辑,生物医学美容专家杨志刚教授于2006年9月19日下午召开关于《中外化妆品法规对比研究与市场问题》的专家剖析媒体发布会。
作为关于“中外化妆品法规对比与市场问题”研究的发布会,杨志刚教授针对近期中外化妆品行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汇总与梳理,将自己对的化妆品领域的所看、所做、所想与媒体人士进行了分享。
在报告中,杨教授围绕中外法规标准、市场监管、科技研发、经营销售、品脾建设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与比较。
杨教授认为国产化妆品行业发展已经走到了它的瓶颈阶段。
本土化妆品行业频发危机事件,“汞超标”事件、功效类化妆品虚假广告事件、部分化妆品含有激素等问题已经让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投鼠忌器”,很多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时都会把国外品牌作为首席,在国内大商场一层设置的化妆品专柜中,很难看到国产化妆品的身影。而国产品牌的“毛戈平”试图进入大商场时却是阻力重重,几经周折才在某商场角落中争得一席之地。对于刚刚起步的国产化妆品行业,与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著名品牌在同等环境、同等标准下相抗衡,必然势单力薄,加之各种负面报道给行业带来的“信任危机”,虽然国产化妆品行业中不乏优秀企业,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发展却是步履维艰,也无怪乎本土名牌企业纷纷被外资企业“招安”。
在化妆品行业法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化妆品法规一般具有历史较长、法规单一的特点: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法规繁多,并且立法时间较短,与国际上弱化法规的大气候相反。现行的化妆品国家标准种类少,覆盖面窄,以致造成国家标准落后于企业标准,形成了大片国家标准的空白区。这都需要中国化妆品行业从立法角度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中国化妆品法规标准体系。
第二,在市场监管方面,与国际上的单一机构、集中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现行的多部门协管管理模式优劣并存。其优点是:由于监督力度较弱,相关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多个部门的协调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某一机构权力过大,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其缺点是:多头管理,多头认证,认为地加大了企业的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各部门职能重复,易产生相互推诿、管理脱节等问题。专家认为:我国化妆品法规多、主管部门也不统一,但我们的这种规则是很明晰的,只是执行监督力度不够,目前中国完全采用国外企业自律管理模式的条件爱女尚不成熟,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对现行化妆品法规及监督制度予以科学合理的修订。
第三,科技含量低制约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与国外知名品牌上百人的科技研发人员相比,由于中国传统高校教育与实际应用的脱钩,如在关键的产品配方阶段发挥作用的科技人才少之又少,因而很难用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来保障产品的卓越品质和突出功效。对于科研的投入小,产品无法提高档次,获得的利润也自然可想而知。而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国内专门从事化妆品研发可科技人员本身就是少之又少,怎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建议应在我国有优势的化妆品技术领域集中必要资源,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发展创新型小企业及其专业群体,真正使自主创新成为化妆品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
第四,资金不足也是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土化妆品企业往往是从早期的家庭作坊发展演变而来,比如美容专业线企业一般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销售渠道短、中间环节少等特点,但也必须要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来研发不同功能特点的产品,并要有较强的技术储备,才能适应针对性非常强的“一对一”的服务要求。作为民营自发创建的行业,仅仅凭借民营企业家的单打独斗,历来那个薄弱,很难向大规模的企业发展,加之发展时间很短,资本积累也比较缓慢。
第五,品牌意识薄弱使产品无法规模化的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我们所熟悉的宝洁和殴莱雅都有近300个品牌支撑,在市场中众多品牌可以互为攻守,进可攻,退可守。当市场只有自家品牌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左右平衡来获取垄断的利润。而国家品牌缺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国际品牌成功的策略。国产大众品牌虽然在中低档价位有了市场,却不能培养属于自己的高形象品牌。尽管国内大众品牌扩展了农村市场的巨大空间,但城市市场却一直是其的痛处。低价格则往往同低质量如影相随,随着外资企业的价格走低,价格已经不是本土品牌的武器。国际品牌进入商场及维护成本加上商场的采购经理意识几乎将国内化妆品定格在高档商场之外,而要改变这些现象恐怕中国化妆品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以金钱来衡量。
另外,联姻、资本运作水平欠佳,从而无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在日化界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某大型跨国公司收购另外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品牌,而在国内品牌之间却比较少有这样的事情。化妆品行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化、集约式的资本经营模式,行业壁垒与竞争程度随之提高,在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现实下,短期经营、鱼目混珠的意识行为都势必被淘汰。
国产化妆品企业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尚未成为普遍风尚,使化妆品科研成为一些企业单纯追逐利润的的工具。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
如何让我国的化妆品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如何让国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如何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钟爱,这的确是每个从业人员、有关专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得问题。
杨教授还对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他认为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并不是风雨如晦,我们因该看到充满阳光的一面。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化妆品市场,行业内品牌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日益成为集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综合产业。2005年,化妆品市场的规模接近5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化妆品零售额330.5亿元。中国使用化妆品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行业人士预测,至2010年,化妆品销售额将达96.6亿美元。同时,美容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销售业、教育业的进一步扩大和繁荣,美容从业人员高达1120万人,大大吸纳了闲散的就业人员,缓解了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可见,中国化妆品业现在正处在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
本次专家剖析媒体发布会的举行,一方面,使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国内外对化妆品行业的政策法规管理;另一方面,媒体能更充分的了解到中外化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这样的交流平台无疑会有助于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更好的宣传化妆品行业,为我国化妆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助上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