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大家怎样选牙膏的牙防组被审计,舆论多见赞赏声。当然,评论并不仅仅限于对“果然审计出了经济问题”的情绪化反弹,更有对牙防组以“非官非民”身份收费认证展开的相关制度性思考。
不是政府机构,又带着官方的背景;不是独立法人,其作为又有利可图———奇怪的牙防组折射出当前社会中介组织运行体制机制上的有待完善之处,对这观点我当然赞同。只是,一旦有逐利的空间,在政策与法规空隙间游走的擦边球就会层出不穷。如果这也算是一条市场规律的话,那一个大家都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又该怎样去监督和规范各种各样的“牙防组”呢?有人告诉我们怎样选牙膏,有人说什么样的化妆品是赫赫有名的权威认可过的,还有人宣布一种商品的驰名已经上升到某某级别……信耶?不信?!难道非要等待市场的自然完善,人们的眼光和法治观念慢慢成熟起来?
牙防组因为一段时间内被集中多次曝光,这才引起舆论关注和审计介入。按我的理解,这几乎等于是说,如果没有涉及大家关心的常用商品,如果运作上没有出什么小纰漏,如果没有哪个讨嫌的媒体记者说三道四,一个个“牙防组”们,也许可以像模像样、滋滋润润地就这样认证下去。我常听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但耀眼的阳光,应该怎样才能一直普照到那些“有背景”的空间?
期待一个被曝光的牙防组事件,能够成为更多部门推进职能转变、促进政务公开的一股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