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是让电影片商垂涎欲滴的放映档期,在今年的这个黄金时段,我们过去熟悉和喜爱的美国大片的续集纷纷登场,《超人归来》《碟中谍3》《加菲猫2》,让我们不禁羡慕人家对经典的自信。这些年,国内的《英雄》《无极》等“大片”腾空出世,但有哪一部敢再拍出自己的续集? 敢拍续集,才是经典 看《超人归来》,我们更多的是回味少女时代的梦,当然要带上漂亮的女儿,妈妈一代的偶像,将在新生代女孩这里延伸:超人英俊帅气、英雄气概、伸张正义、不惧邪恶、侠骨柔情,几乎满足了女孩子对梦中白马王子的全部要求。还是那么英俊,还是那么精彩,《超人归来》足以吸引新生代女孩的视线,当6岁的女儿看过之后告诉我“外国男人比中国男人帅”时,我知道新超人又在小朋友心里扎下了根。 这是中国电影似乎无法超越的情结:试想一下,真的没有一部国产影片让一代又一代观众乐此不疲,尽管不缺少经典,也有大片。对于商业运作极为成熟的美国电影,从不会放弃任何抢钱的机会,经典影片的超人气,自然是票房的保障。于是,拍续集似乎成了经典电影的标志,我们熟知的《星球大战》1、2、3;《异形》1、2、3;《侏罗纪公园》1、2、3等等。按照通常的规律,续集一般很难超越原作,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而且更容易招来骂声。但美国电影似乎是个例外,电影商人大把大把的银子用在给经典影片“狗尾续貂”,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打了水漂,而是财源滚滚。想来经典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电影故事和人物在观众心目中的根深蒂固。 于是联想到我们的那些国产“大片”。从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始,中国观众获知了“大片”这个概念,然而人家的经典只让我们理解了皮毛:大制作+高票房=好看的电影。于是《英雄》放映的盛况成了定格:观众趋之若鹜追捧的国产“大片”,故事是这样的苍白,人物形象如此脆弱,上当了!张艺谋尽管前所未有地获取了上亿票房,但决没有勇气为自己的电影再拍续集。不过,有一个导演非常勇敢,据说正在筹拍《无极2》,此消息一出立马招来不少嘲弄,那个被恶搞成“无聊至极”的“馒头血案”,如果拍成续集的话,大概该制作成“比萨饼血案”了——现代人爱吃洋餐,换个口味如何? 要我说,馒头也好,比萨饼也好,到头来都会被观众重骂“无聊至极”,观众不好糊弄,妄图以华丽的外衣和玄虚的故事蒙人,只能图一时之快,并不能在观众的心目中扎下根。敢拍续集,才算经典,这是中国导演努力的方向。 倪自放:续集拯救电影业 有人把2006年称为“续集电影年”,这话不假,单单看现在暑假正在放映的电影,你就知道续集电影的声势是多么凶猛。这才是刚刚开了个头,《加勒比海盗》、《加菲猫》、《X战警》的续集都在排队等着上映。很难想象,这个暑假如果没有一批续集电影撑着,我们还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可看。往小里说,续集电影让这个暑假如此热闹,往大里说,续集电影现在可是肩负着拯救世界电影工业的重任呢。 首先,续集电影大多票房好。有一项关于对续集电影票房的调查发现,虽然能够超过第一部电影票房的续集电影不是很多,但大部分续集电影仍然是当年票房前几名的电影。观众们支持续集电影,有很多原因,有的是看已经成功的电影形象的新发展,比如《碟中谍》系列,有的是看原作并没有完全解开之谜,比如《指环王》系列。观众有期待,电影人为什么不拍?续集到底好不好看,观众们已经用他们是否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进行了投票。有一个事实是,虽然部分续集电影比原作稍逊,但不管是在电影本身的质量还是观众的支持上,都比同期别的电影好,可见续集电影在整个电影工业中的作用。 其次,续集电影并不代表着电影创作的贫乏。有很多观点说,电影人之所以拍续集,是因为编剧们的脑子都锈住了,没有好的创意。很明显,续集电影剧本的创作也是一种重新创作。看看《冰川时代2》和《加菲猫2》,你会发现编剧沿用的只是第一部的部分成功形象,《冰川时代2》里出现了更多鲜活的动物形象,而第二部里的加菲猫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比比同期上映的其他非续集电影,这些续集的创意显然是出类拔萃的。 还有,续集电影是一种文化情结。能够拍续集的电影,肯定是首部电影十分经典,已经形成了某种强势的文化,让很多人对这种文化有某种情结。一部《英雄本色》成就了周润发,也让“小马哥”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而《英雄本色》续集则是一种文化延伸。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没有什么超人情结,所以说,我拒绝进影院看《超人归来》只是个意外,但你无法阻止中年影迷走进影院为超人捧场;同样,我们无法阻止女影迷喜欢阿汤哥,更无法阻止更为广泛的影迷喜欢又懒又馋的加菲猫,所以《碟中谍3》《加菲猫2》一如既往地让我们如此快乐。 郝东智:莫名其妙的狂欢 我们一再被经典影片包围:《超人》回来了,《碟中谍》有了第3部,《加菲猫2》马上也要登场。在这个大片的续集时代,看着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我们一次次迎来了莫名其妙的狂欢。 如今大片续集已不新鲜,国外的《终结者》《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侏罗纪公园》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还在继续,国内《黄飞鸿》《大话西游》《古惑仔》《无间道》等风格各异的系列影片也堪称经典。对于出品方来说,影片出续集富有诱惑力:首先,它可以借助自身的品牌效应,节省不少宣传费;其次,它可以避免市场风险;再次,有些观众看续集的心态是盲目热情,影片故事本身好不好没关系,他们寻找的是以前的那种感觉。有时候我们看的是一个人,比如哈利·波特的慢慢成长;有时候我们看的是一件事,比如看《碟中谍》那“不可完成的任务”。还有时候,我们看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听到熟悉的音乐、看到熟悉的画面就觉得激动,甚至因此就对导演心存感激。 其实,大片续集狂欢的背后,恰恰掩盖了剧本荒的事实,掩盖了靠高科技的华丽制作取巧的无奈。对于续集影片来说,最大的无奈,是观众的欣赏习惯已经固定,续集里的每一项创新都有遭到诟病的危险。我们无法想象超人不穿红斗篷和蓝紧身衣会是什么样子,也无法想象加菲猫不再戏弄欧迪,更不能忍受有一天《碟中谍》变成伦理爱情片。所以续集总想求新求变,却也不敢跳出观众的预料。 但好在不少续集影片仍有继续挖掘之处。《哈利·波特》的小说至今仍在续写,全世界影迷还在关注哈利·波特最终是死去还是活着;《超人归来》已经诞生了一位小超人,接下来我们或许还可以看超人儿子、超人孙子的故事;像《生化危机》、《古墓丽影》这样的改自电脑游戏的电影,更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变化,同时不断从游戏中获得灵感。 观众们需要大片续集的安慰,但是一部片子安慰上五六次以后,也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中国有句俗话说“事不过三”,也许有一定道理的,希望这个俗语对国际大导演们也能有些启发。 霍晓蕙:一代不如一代 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一代不如一代”。此话用在影视剧的续拍上,大致没错。 为小说或戏剧制作续集,古今中外皆有之,但却鲜有成功者。以小说论,尚只有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能勉强为人们所接受,那是因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本身就没有写完,且前八十回文中留下了大量伏笔与预示。其他中外名著续集均未见广泛流传。 就拿《无间道》来说吧,我一直认为它是近几年来警匪片中的经典之作:刘德华扮演的主人公刘建名和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这两个分别渗透在黑白两道的卧底残酷争斗,但彼此却惺惺相惜,故事简单但又扣人心弦,让人回味无穷。但随后很快推出的《无间道》的第二、三部却给人一种漏洞百出的感觉,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也难怪,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制片方往往迫不及待地推出续集作品,“萝卜快了不洗泥”,缺少应有的酝酿和沉淀,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粗制滥造的弊端。这也是续集作品非但不好看,反而让人倒胃口的一个原因。 尽管如此,现在影视剧续拍之风势头仍旺,就像曾经在街头一哄而上的掉渣烧饼,有一副不把观众吃倒了胃口不甘心的架式。编导们为何热衷于拍续呢?无外乎是“借势”——编导们认为,借首部成功之势,趁热打铁,更容易吸引人;再者操作容易——前面已有一个成功的故事,续集只须照套操作,简便易行。第三则是金钱作祟,就是当编导者若有犹豫时,“钱老大”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例如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完《侏罗纪公园》后,本不想拍续集,因为续集并无新意。但是基于钱的压力及片商的压力,他还是拍出了《失落的世界》,结果票房惨败。而据说我国首部大型室内剧《渴望》当年一炮走红后,也有许多投资者希望剧组拍续集,却被导演明确拒绝,理由是“留些悬念给观众”。 有人说了,好莱坞影片《007》拍了那么多续集,不是依然魅力无穷吗。其实,我想《007》已经不是单纯的续拍剧,而更是一个品牌的运作。因为它的题材永远是新的,哪怕是演员多少年不换。据说新一代邦德的任务是抓捕拉丹,编剧导演在拍的时候根据现实的情况加入时代元素,找到新的契合点,作品才会一直获得关注。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教导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一样,其结尾应当恰到好处,给人以回味,所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文如此,影视剧亦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