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时极尽丑怪之能事,夺冠时或以美貌或用实力挑逗观众,这也是超级女声走到今天的诀窍。
超级女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少女运动,在我坐火车回老家的路上,都可以碰到参赛选手,10—22岁的女孩子没有人不知道这个节目——不要小看她们,她们才是唱片的最有效购买人群。
在我以前采访超级女声的过程中,主办方极力回避“出丑”这个话题,可回避不了的是,大部分看海选的观众,也包括我,正是抱着“审丑”的心理。“看她们,长得还不如我,唱得也不如我”正是观看者的心中所想,由此而产生的优越感更是抑制不住地升腾。
郑州赛区是这种审丑海选的集中爆发,看网上的议论,说那些参赛的姑娘是“卖菜的”、“刚收完麦子赶来的”,还有人由此得出结论——河南女人是全中国最难看的。作为一个河南人,戏谑别人的优越感不再,我也尝到了娱乐别人也是侮辱自己,那种想要反驳却又无力的感觉油然而生。不过凭心而论,画面上那些选手实在是集怪之大成,让人不能不怀疑是有意为之,也许是灯光,也许是剪辑,总之你在郑州的大街上想寻找到那么多那种长相、打扮、唱腔集于一身的女孩子,都是一种很费力的事,而电视台如此轻易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以前和湖南卫视的人聊天,他们说超级女声办到今天,最难的事是每个赛区都有话题。所谓话题,就像去年的张含韵,唱功不好长相甜美,拥护者全是男人,反对者多为女性,一个普通的15岁女孩一夜成名后突然有许多熟人出来揭她的短,众口铄金,经历成谜。作为娱乐工业的产物,张含韵和她的制造者第一步无疑已经成功了。她甚至被誉为中国本土制造的第一个偶像。和林志玲现象类似,她是背负着骂名却红得气势如虹;和林志玲相似的还有她的一口酸甜台湾腔,只不过林是自发的,张是自学的。明星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狗仔是否关注你的私生活,绯闻够不够多。在这个时代,不怕有丑闻,就怕没新闻。
央视在去年做的“梦想中国”也捧出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可是现在呢?有谁还记得她?第一次在地方台面前败下阵来,这对央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超级女声”比“梦想中国”更能抓住娱乐的本质。能不能大红大紫和音色是否嘹亮、吐字是否清楚关系不大,和歌手本身的魅力、会不会利用这种魅力倒是息息相关。就以今年超级女声广州赛区的冠军周笔畅为例,短短的两个月里,她已经火了,网上到处是她的“粉丝”。她唱得不错、投入感情是真的,不过酒吧里声音比她好的歌手数不胜数,而她吸引人的地方却是她的中性气质,她的形象男人不喜欢倒也不讨厌,女孩子却非常喜爱这种“帅气”,这些女孩子才是真正买唱片的人,男人却往往消费的是影像产品,他们需要的是视觉上的刺激。
海选时极尽丑怪之能事,夺冠时或以美貌或用实力挑逗观众,这也是超级女声走到今天的诀窍。也有人觉得它引得女孩子们发明星梦,反正她们的明星梦总是要做的,既然可以省了中戏、北电的报名费,来超级女声玩一把也无妨。至于评委们对选手的嘲笑以及无礼,对于一个想进入娱乐圈的人来说,本来就应该作好相应的准备:没有这点心理承受力,也走不远。只要参加者、旁观者都是“玩一玩”的心态,不过一场游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