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之南的狼牙山,因五壮士跳崖的壮举而名闻天下。在狼牙山的故乡河北省保定地区,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爆破大王”,他就是的保定军分区涞水县人武部政委石登云。
石登云现场讲解“空中雷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崔剑峰摄
石登云今年48岁,身高1.68米,胖墩墩的,黑乎乎的脸,看似貌不惊人,却凭着高超的爆破技术和过人的胆量,曾数十次销毁危险弹药、清除危险建筑物;两次从爆炸的手榴弹中安然救下两位战友……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爆破故事,为他赢得了“爆破大王”的美誉。
南疆燃起的硝烟,引领他步入与死亡打交道的爆破之门
1978年底,石登云从江苏射阳县的黄海边入伍,来到冀中平原某机械化集团军直属工兵营。彼时,南疆战火犹酣,上级决定成立两个爆破班共20人,进行应急训练,随时做为“第二梯队”南征。领悟性强、机敏灵活的石登云,从360多名新兵中被选中,并出任副班长。
石登云苦学本领,很快就掌握了爆破技术。他如同待命出征的勇士,时刻听候着党的召唤。南疆硝烟随风飘逝,蔚蓝的天空又飞起了和平鸽。虽然他未能如愿以偿地在战场上逞英豪,一身技术却在以后的工作中派上了用场。
1981年秋,我军历史上首次现代条件下诸兵种协同作战演习在华北某地举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这场令世人瞩目的军事大演习。
按照预先要求,演习正式开始前,须要向参观者以炸点显示方位物和“红”“蓝”两军对抗的分界线;而且要求讲解员讲到哪儿,炸点就要恰到好处地爆炸显示出来。演习中的每个阶段和进程均以秒计算,炸点显示成功与否,势必影响演习效果。
经领导遴选,当时做为班长的石登云被任命为炮火显示长,一个炮兵连的兵力全部配属他指挥。
为使炸点显示逼真,完成炮火显示任务,石登云被选送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烟火制作和精细爆破技术,头回来首都的他无心浏览京城美景,一门心思地拜烟火师为师,切磋技艺。
学成归来后,他马上进入临战状态,每天都要在7公里长的辖区内跑几个来回。经过反复论证试验,他设计的17个点火站,全部通过了演习指挥部的验收。
震撼人心的时刻来到了。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演习正式开始。石登云沉着镇定地指挥着。第1点火站起爆成功、第2点火站起爆成功……第16个点火站起爆成功。举目远眺:但见7公里长的“红”“蓝”两军分界线上,炸点腾起了泾渭分明的红蓝硝烟,如同两条红蓝绸带飘逸在空旷的原野上。只剩下最后一个点火站,胜利在望!这个点火站,负责东南方向黄洋滩炸点的起爆,它要求“红军”飞机实投航弹爆炸时,炸点也同时起爆,不能有两个声音。
“17号准备!”石登云发出指令。此时,他猛然发现这位点火操作员,不知何故,手有些发抖,好像不听使唤了。这时天空轰鸣,战机飞临。此时讲解员讲解到:“蓝军负隅顽抗,红军强击机对黄洋滩蓝军实施猛烈轰击……”这位操作员手颤抖得愈加厉害了。
强击机群俯冲拉起的一刹那,石登云马上意识到飞机该投弹了。“放!”他手疾眼快,“啪”地拍在了那位操作员的手上,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14000多个炸点与飞机掷下的航弹炸起了冲天的尘柱,两者浑然一体,随风飘荡,演习场上遮天敝日,人们仿佛置身战场,观礼台的首长们发出了阵阵的赞叹声。
整个演习过程中,解说员讲到哪儿,炸点就恰到好处地显示出来,两者珠联璧合。此次演习中石登云负责的总共72吨炸药显示,全部正点无误。
结束后,演习总指挥、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上将亲切地握着他的手称赞道:“烟幕炮火显示形象逼真,烘托了气氛,搞得好!安全无事故,是个奇迹!”为此,石登云荣立三等功。此后,他考取了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
隐藏于古塔内75年的炸弹,被安全排除
1993年7月,保定市东郊一个体户,非法从俄罗斯购进了一批废铝品,其中夹杂有未爆的飞机航弹引信和40火箭筒发火装置。在冶炼过程中,一个未拆除的航弹引信发生爆炸,当场造成亡2人、伤4人的恶性事故。保定市领导批示,为了人民的安全,对剩下的9吨废铝件要及时清理。
市公安局有关部门请石登云出马。有人劝阻道:“又不是份内的事,还是推了吧,万一有个闪失……”石登云认真地说道:“混在废品中的爆炸物,如同悬挂在人民头上的定时炸弹,我怎能视而不见呢?”他直赴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品中找出40枚未爆的炸弹引信和发火装置。由于白天过往行人很多,怕发生意外,直到晚上,才予以引爆。
2002年6月10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保定涿州双塔南塔(智度寺塔)在进行修缮维修时,发现了一枚隐藏了75年的炮弹。
这枚斜射进第三层塔体的炮弹,是1927年晋奉战争时留下的。当维修人员修理酥松墙砖时,露出了这枚炮弹的弹丸尾部6公分左右。根据它尾部的竖条罗纹考证,是由日本制造直径100毫米滑膛炮弹。由于引信卡到砖缝里,炮弹当时没有爆炸。
石登云经过检测发现,这个弹丸长47公分,里面的炸药并没有失效,仍处于工作状态,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再加上它斜插在墙体上,所以拆除的难度与危险性系数较大。
经过13天的准备,石登云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拆除。当天下午13时,拆爆工作正式开始。按照事先的排爆方案,石登云率人用电钻、铁钎小心翼翼地对弹体周围进行处理,同时用棉被包裹弹丸尾部。每剥离出10公分,他都要进行一次防爆测试。13时20分,当剥离接触到引信时,由于三分之二的引信卡在砖缝里,轻轻拨动时,引信突然“咣”地一声脱落了下来。
经验丰富的石登云马上命令其他拆弹人员撤离。5分钟后,发现炮弹没有动静,拆除工作才继续进行。13时50分,经过4次测试,剥离出来的长47公分、重25公斤的弹丸被包裹着抱出塔外,现场所有人员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炮弹马上被放到早已准备好的车辆上,在警车的护送下,驶往3公里外的河滩。15时30分,随着一声沉闷的轰响,这枚埋藏了75年的炮弹终于被安全引爆了。
干休所内,34米高的烟囱乖乖倒在指定区域内
在现代城建中,常常要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稠密的人群居住区,对一些危旧的建筑物爆破。因此,即达到预期效果,又万无一失地确保人物安全的现代定向爆破和控制爆破技术应时而生了。
控制爆破与建筑学、基础力学紧密相连。痴迷于爆破的石登云,为使自己的爆破技术精益求精,反复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创造了次次爆破成功的记录。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石登云摸索了一整套科学的爆破方法和技巧。到现场凭直觉,他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结构,很快就能科学计算出排距、间距、安全范围和所需的装药量。
石登云名声鹊起是在1990年。那年6月,某侦察营已矗立10余年的水塔发生了倾斜。一旁是车水马龙的公路,另一旁是50间的车库,请人拆除需1万多元,工兵部门推荐石登云。他仅用3公斤装药,三下五除二就把水塔给放平了,费用才一百多元。一传十,十传百,石登云的名声被传开了。
1994年9月,原保定市警备区第二干休所有一个高34米的烟囱已裂开了缝隙,需要拆除,先后请来三家地方爆破公司都望而生畏,领导们点将让石登云出马。他现地勘察后发现,烟囱矗立在宿舍区内,距宿舍楼仅2.5米,唯一的选择只有倒向油库和车场间仅有7米宽的中间地带。院里住的全是老干部,有的还是老红军,大都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爆破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石登云了解烟囱的设计结构后,决定采用定向爆破方法和无声控制技术予以毁除。他科学设计,共打了44个眼,装药3公斤。爆破前,领导问是否让老干部撤离,成竹在胸的石登云坚定地说:“不用!”但仍有一些家属们放心不下:“小伙子别急,我们先把冰箱、电器和家俱拉走,你再爆。”经石登反复做工作,才把大家的心安定下来。一切准备就绪,石登云正准备按钮,旁边有人突然大喊一声:“慢着!”
石登云心里“咯噔”一下,以为出现了什么差错。正在惊诧时,那人走近问道:“救护车准备好了没有?”石登云一听,忙笑着安慰道:“没事,您老瞧好吧”!石登云快捷地按下开关,顷刻间,庞然大物乖乖地倒在了事先设计的安全区内。一位戎马一生的老干部拍着石登云的肩膀说道:“年轻人,好样的,我为你请功!”
书写人生新的传奇
从战士到军官,从野战部队的参谋到县人武部的政委,石登云的职务变了,所处的环境变了,但他仍像个冲锋不止的战士,用忠诚、使命和知识保一方平安,书写新的传奇。
石登云任县人武部政委不久,所属的一个乡领导的汽车被炸。接到公安部门的请求后,他连夜赶到140公里外的案发现场,依据车辆破坏程度、装药量、原料成色和现场遗留的木柄等,判定是由训练木柄手榴弹装药改装而成的爆炸物。公安机关根据石登云提供的线索,进行排查,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石登云爆破技术在业内颇有名气。2006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所有的烟火和炸点均是由石登云设计完成的。事后,编导们无不感激地说:“石政委为这部片子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些爆破公司和建筑商早就对石登云情有独钟,纷纷找到他,高薪聘请他当领导或当顾问。对此,他抿嘴一笑:“是部队培养了我,我要把能力回报给国防和军队建设!”
多年来,石登云一直潜心钻研新技术条件下的制敌本领。经过不懈努力,在总装工兵研究所指导下,他利用无线电、声响和红外线等技术自主研发了“空中雷障”,能够有效拦截和摧毁低空飞行器。在2005年10月河北省组织的防空演习中,“空中雷障”一展风采。在2006年的首都防空演习中,石登云他们的“空中雷障”课目演示,被总部推广,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