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第6期《世界军事》杂志中有一文章叫“连队消逝的背后”,该文章主要探讨了为什么2000年2月底俄军第76空降师属104近卫伞降团2营6连90人在车臣地区英勇阻击3000余叛匪时因孤立无援并导致6人重伤84人阵亡(虽然最后完成了任务)的原因。该文章认为现代战争中,前线支援主要有三个方式:
一是空中火力打击;二是地面炮火支援;三是空中或地面的直接兵力补充。而该连是由于天气以及地形地貌等原因得不到第一类和第三类支援,而第二类支援是由于俄炮兵认为战场上双方距离不超过200米而除了制导炮弹普通榴弹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如此精确的打击,而战场上高达十余米的树林导致引导炮弹的激光束无法穿透,从而在长达三天的恶战中俄军炮兵基本无所作为!正是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俄军炮兵战术死板,指挥员指挥艺术实在无法恭维。
我在这儿举一个堪称我军炮兵战史上的“经典之作”的战例,时间:1984年7月12日。地点:老山松毛岭地区。以下引用当时参战的我军某炮团团长赵扣斌在战后对“7。12”之战的讲述:5点时,不得了啦,越军都摸到前沿了,所有的阵地都接上了火。越军一上来,前面要炮火,上面也让我打,打什么?打自己人?这时,参谋长提醒我,封锁前沿阵地,打他们的后续部队!我一听,对,冲到阵地前沿的敌人顶多一个连一个排,可后面还有营~团!于是,火箭炮一口气打了13个齐射,85加农,100迫,122榴,152加榴,就在阵地前200米一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来回打,打出一道“火墙”(前沿步兵也来电证实。他们看到了一道滚动的“火墙”),用炮弹封得死死的。
那一天,越军伤亡3700余人,死尸把山沟都填满了。后来,叶总(叶剑英)看了战场录像后说,淮海战役后还没见过这么多的敌人尸体。
战斗结束后我派了一个参谋到松毛岭上去看,越军在我方阵地前的遗尸有两个部分,泾渭分明。一部分是阵地前200米以内,最近的离我方前方指挥所不到30米,上千名敌人尸体多是头冲着北方,象晒的干鱼一样。还有一部分就是阵地前200米一线了,那里简直就是屠宰场!植被全不见了,越军的尸体和装备都是碎块,几乎无法找到一具完整的尸体,这就是那道“火墙”的功效了。
同样的200米,中俄两军炮兵的战果却是天壤之别啊,而且我军的这个战例还比俄方的战例早了16年呐!作为解放军炮兵“老师”的前苏军炮兵的继承人,俄军炮兵因该为此感到汗颜啊!!!
敬礼,中国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