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门”学费不要白交 汽车安全问题不能护短

王朝购车·作者佚名  2006-0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最近一个月,一个突如其来的“碰撞门”事件给陆风、中华这些准备扬帆海外的国内汽车企业上了深刻的一课。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欧洲的一家汽车机构———ADAC对刚刚进入欧洲销售两个月的陆风汽车进行了一次秘密测试。结果宣布陆风是“极不安全”,是“20年来测试结果最差的车”。

这样的结果,陆风当然不能接受,表示ADAC的测试程序不对,陆风事先并不知情。另外还有人暗示说,ADAC是受其他欧洲汽车企业指使,原因是担心中国汽车的价格竞争力,而采取的技术壁垒。同时,陆风还委托了另外一家德国测试公司进行了一次公开测试,结果是陆风车非常安全。

于是,在多方的争吵以及媒体的煽动下,这一事件被上升为“碰撞门”事件,并被搬上了欧洲的议会。以至,欧盟公开表示要对中国汽车进行调查。

纵观整个“碰撞门”事件,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是不是欧洲汽车界有意识地“整”中国汽车;二是,为什么两个测试机构的测试报告截然不同。而后一个问题,已经有公论。那就是,ADAC测试的要求是要高于普通的欧洲法规的,也就是说要更严格。

其实,现在我们讨论欧洲汽车是不是排挤中国汽车,我个人感觉意义不是很大。因为,世界上任何市场都会有壁垒的问题。如果,我们要出口就必须要面对,而不是去指责、去发牢骚。

相反,我倒觉得中国汽车的安全问题,乃至整体技术水平的问题要引以为戒。ADAC的测试,或许有偏见,但是,的确暴露我们的不足。特别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护短,去维护那狭隘的面子。因为,安全就意味着生命,在这点上,中国人的生命和欧洲的一样重要。

当然,这个责任不应全在企业身上,而是在中国的汽车法规上。目前,在我们采用的落后的技术标准下,企业怎么可能会造出高标准的汽车?只有法规进步了,中国汽车才能进步。(张耀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