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引起的疾病?
肾炎
肾炎种类很多。其中:急性肾炎是是一种由于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急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起病较急,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少尿、高血压等系列临床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是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一组长病程的(甚至数十年)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此病常见,尤以青壮年男性青年发病率高。本病治疗困难,大多渐进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预后较差。但如采用正确及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乐观明显。
大多数肾炎“祸”起过度疲劳
很多急慢性肾炎病人就诊时都很难说清自己的病是从何时开始的,大多数人都说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劳累。因此对于工作紧张、易出现疲劳的人员来说,注意早期预防、合理安排生活非常重要,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要注意劳逸结合。
最近国内媒体陆续刊登了多位明星累出肾炎等相关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大家都想知道肾炎与疲劳究竟有多大关系,如何进行防范。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内著名肾脏病专家、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博士生导师刘必成教授。
七成病人因劳累所致
刘必成教授告诉记者,从临床接诊的急慢性肾炎患者的情况来看,约有70%的肾炎病人发病与长期过度劳累有关。人在疲劳状态下,加上工作、精神紧张,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感染,引发肾脏损害,出现腰酸腰痛,下肢、眼睑浮肿,蛋白尿,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头晕等现象。最令人担忧的是,上述表现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人不以为然,自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不去就医、不量血压,往往拖到出现严重的浮肿、血尿、血压高时才前往医院看病。
起病隐匿不易察觉
专家指出,肾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但起病十分隐匿,不易觉察。这是因为:
1.人的肾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早期肾脏损害往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
2.由于目前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测方法是检查血肌酐水平的,而它不能灵敏地反映肾功能的早期损害,因此导致慢性肾炎等患者早期不易被发现。
3.反映肾脏损害的一些简单的化验检查,如尿白蛋白、肾功能、肾脏B超等未被列入常规体检项目,一般人不会主动定期去做这些检查。
易疲劳人群注意早期预防
刘必成教授提醒说,很多急慢性肾炎病人就诊时都很难说清自己的病是从何时开始的,大多数人都说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劳累。因此对于工作紧张、易出现疲劳的人员来说,注意早期预防、合理安排生活非常重要,尤其是演艺界人士常常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工作,尤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要注意劳逸结合。
如果出现感冒等病症,务必引起重视,及时休息、及时治疗。平时工作紧张劳累的人还要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对身体进行必要的检查,体检时最好检测一下尿蛋白(包括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用以评估肾功能),这是早期发现肾脏有无病变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或者50岁以上的人,更应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建议,对40岁以上的人应将肾功能评定列为年度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入学、征兵、招工体检也应将此列为必查项目,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出现可疑情况立即就诊
当人们一旦出现腰酸腰痛、尿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退、血尿、夜尿增多、尿量减少、尿白蛋白排泄增多、眼睑或下肢浮肿、头晕等可能表示肾脏功能异常的情况时,要迅速采取措施,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小问题拖成大毛病。
慢性肾炎综合征
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缓慢进展的肾小球病)可由多种病导致肾小球受损并经过数年后发生肾功能减退的一种疾病。
病因还不清楚。大约50%的慢性肾炎综合征病人没有症状史,但是有患基础的肾小球病的证据。
. 症状和诊断
因为该综合征可多年无症状,多数人未做过检查。疾病逐渐发展,医生也不能确切说出疾病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对病人做常规医学检查期间可以发现该病,而这个人除存在有蛋白尿和尿中有红细胞外,没有任何症状,感觉良好,肾脏功能正常。在另一部分病例,病人可能有肾衰竭,引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瘙痒和疲劳。发生水肿。常见高血压存在。
因为多数肾脏疾病的症状相同,所以肾脏活检在疾病早期鉴别这类疾病是最可靠的方法。疾病的晚期阶段肾脏已缩小并有瘢痕,这时要得到有关病因特殊变化资料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很少做活检。
. 预后和治疗
尽管已经尝试了很多治疗方式,仍无法阻止该病的发展。使用药物降低高血压或限制钠盐的摄入对疾病有帮助。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对减少肾脏恶化的比例有一定益处。肾衰竭必须采用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
-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它也可由各种疾病、药物或其他损害肾脏的情况所引起。
. 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由对肾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损害所引起,能导致突然的肾衰竭。
引起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物,病人对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或药物的毒性直接损害(毒性反应)。两性霉素B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引起毒性反应。而青霉素、磺胺、利尿剂和非类固醇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这类药物均可引起变态反应。
其他原因包括肾脏的细菌感染(肾盂肾炎),白血病和淋巴瘤这样的恶性肿瘤以及遗传性疾病。
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症状显著不同。一些病人发生尿路感染症状:发热、尿痛、脓性尿和腰痛。另一些人则几乎没有症状发生,但实验室检查可查出肾衰竭征象。尿蛋白可能正常或较低。
尿液检查基本正常,仅伴有少量蛋白和脓细胞。但是其异常情况有时又是惊人的,尿蛋白可以高到足以表明是肾病综合征,显微镜下或肉眼均可见血尿,嗜酸性细胞尿。一般正常情况下,很难在尿中发现嗜酸性细胞,一旦发现,可以确定该病人有因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当变态反应为病因时,肾脏常因变态反应炎症引起体积肿大。从揭示变态反应到发展成肾脏异常的间期从5天到5周。变态反应的其他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加。
肾活检是这种病唯一明确诊断的方法。
急性肾衰竭必须进行治疗。尽管肾脏留下了瘢痕,但当停止使用有害药物时,肾脏功能常能恢复。而在某些情况,损害是不可逆的。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使由变态反应引起疾病的肾脏功能加快恢复。
.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这种疾病中肾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较肾小球和肾血管更为重要。
所有慢性肾衰竭病人中,大约1/3与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有关。约20%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病例都因长期服用药物和毒物造成。其余的可伴随许多疾病。
在所有类型的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中,某些症状是相同的,因体液潴留引起的浮肿或水肿一般不常见。尿液中几乎无蛋白,血尿也不常见。该病的早期,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如果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血尿,常常同时存在肾小球疾病。假如肾小管功能异常,其症状类似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某些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有肾结石形成。
肾炎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儿童,以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又分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病程短(多在一年以内),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慢性肾炎病程长,反复发作,预后较差,如不积极治疗,最后多数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
【病因】
甲族B组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肾小球肾炎最主要的细菌,甲族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扁桃体炎、猩红热以后,蛔菌的抗原与人体内的抗体(免疫球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即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急性期,在病人血中可查到免疫复合物,用免疫荧光方法可以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查到不规则的颗粒状沉积物(内含免疫球蛋白G、补体3、补体4、备解素等)。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到这些免疫复合物呈驼峰状沉积在基底膜上。
除链球菌之外,其他细菌或病毒也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例如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及霉菌、原虫等,都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上述细菌或病毒的抗原成分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即可形成炎症。其症状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炎相似,只是症状较轻。
【临床表现】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病因不同,病理变化多样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逐渐发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于患病2-3年或20-30年后,终将出现肾功能衰竭。
1.前驱症状:患者并无急性肾炎或链球菌感染史,难于确定病因。
2.起病:方式不一,有些患者开始无明显症状,仅于查体时发现蛋白尿或血压高。多数患者于起病后即有乏力、头痛、浮肿、血压高、贫血等临床症候,少数患者起病急、浮肿明显,尿中出现大量蛋白,也有始终无症状直至出现呕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现。
3.高血压: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多为轻、中度,持续存在。
4.尿的改变:是慢性肾炎必有的症状,尿量多数较少,在1000ml/日以下,少数可出现少尿,常伴有浮肿;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明显者,尿量增多,并伴有夜尿多,浮肿不明显,甚至出现脱水征象。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等,这与高血压、贫血、某些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6.贫血: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致红细胞的分化、成熟、释放减少有关。
7.其它:常因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而出现心功能不全,尿中长期蛋白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
有些患者可以浮肿、或高血压、或反复发作为其突出表现,临床上习惯将慢性肾炎分为普通型、高血压及急性发作型。但这三型不是绝然分开,常有重叠和转化。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前一个月有先驱感染史,起病多突然,但也可隐性缓慢起病。
2.起病多以少尿开始,或逐渐少尿,甚至无尿。可同时伴有肉眼血尿,持续时间不等,但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尿常规变化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基本相同。
3.水肿约半数病人在开始少尿时出现水肿,以面部及下肢为重。水肿一旦出现难以消退。
4.高血压起病时部分病人伴有高血压,也有在起病以后过程中出现高血压,一旦血压增高,呈持续性,不易自行下降。
5.肾功能损害呈持续性加重是本病的特点。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同时存在。
【病理说明】
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是两肾弥漫性肾小球病变。由于慢性炎症过程,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相应肾小管萎缩,纤维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病变较轻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在硬化的肾小球间有时可见肥大的肾小球,一般可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生性肾炎;②膜增殖性肾炎;③局灶增生性肾炎;④膜性肾病;⑤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由于病变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肾组织严重毁坏,形成终末期固缩肾。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的病理改变是肾脏体积可较正常增大,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病理类型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急性期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增生和浸润的细胞可压迫毛细血管袢使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并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并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对水和各种溶质(包括含氮代谢产物、无机盐)的排泄减少,发生水钠潴留,继而引起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因此临床上有水肿、尿少、全身循环充血状态如呼吸困难、肝大、静脉压增高等。肾小管病变多不明显,但肾间质可有水肿及灶状炎性细胞浸润。
【治疗情况】
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为主,少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不宜用激素及细胞毒素药物。
一、一般治疗 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前应卧床休息。予低盐(<3g/d)饮食,尤其有水肿及高血压时。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应保持正常(每日每公斤体重1g),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予高质量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仅明显少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才限制液体入量。
二、治疗感染灶 从前多主张病初注射青霉素(过敏者更换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0~14d,但其必需性现有争议。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肾炎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小于(+),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高倍视野)可作扁桃体摘除,术前、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三、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降血压。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25mg,每日2~3次),必要时才予利尿剂如呋塞米20~60mg/d,注射或分次口服。利尿后高血压值仍不满意时,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啶20~40mg/d,分次口服或血管扩张药如肼酞嗪25mg,每日3次。但保钾利尿药(如氨苯蝶啶及安体舒通)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少尿时应慎用,以防诱发高血钾。
四、中医药治疗 本病多属实证。根据辨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湿热,分别予以宣肺利尿,凉血解毒等疗法。本病恢复期脉证表现不很明确,辨证不易掌握,仍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养阴,但不可温补。
五、透析治疗 少数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皆可)。由于本病具有自愈倾向,肾功能多可逐渐恢复,一般不需要长期维持透析。
【预后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于1-4周内出现利尿、消肿、降压,尿化验也常随之好转。血清C3在4-8周内恢复正常,病理检查也大部分恢复正常或仅遗留系膜细胞增生。但少量镜下血尿及微量蛋白有时可迁延半年至一年才消失。仅有小于1%的患者可因急性肾衰竭救治不当而死亡,且多为高龄患者。本病的远期预后各家报道不一,但均认为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约6%-18%病例遗留尿异常和(或)高血压而转为慢性,或于“临床痊愈”多年后又出现肾小球肾炎表现。一般认为老年患者,有持续性高血压、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者预后较差,散发者较流行者预后差;肾组织增生病变重,伴有较多新月体形成者预后差。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慢性肾炎病情发展快慢,与病因、病理类型,机体的反应性及医疗监护等条件有关。慢性肾炎可因医疗监护不当,反复急性发作,经2-3年即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稳定,历经20-30年后才发展成肾功能衰竭。
参考资料 http://www.sjzsbyy.com/nephritis/2007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