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会有那么多对《色戒》的批判,而批判的动机和内容却又与电影丝毫无关,汉奸?国家?历史?背叛?这还是色戒吗?色戒是关于爱的电影,而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是当人类面对爱时对价值的判断和抉择。如果电影《英国病人》的历史背景是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估计拉尔夫的烧伤会在中国“影评人”及时的唾液中恢复的不留疤痕。
其中性爱的表达也非常唯美,性本身是爱的一部分,用性表达爱又有什么问题?其次作为心里健康专栏的参与者,我感觉也没必要对性虐的问题小题大做。
我认为中国影评的这种反应很特别,进乎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风格,对此略感不解,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种习惯呢?理智还是疯狂?健康还是病态?
呵呵 你这个问题应该发在文化频道供大家讨论。不过你的思考确实是很值得探讨的。
其实随着电影市场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关注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对电影发表看法的人也很多,人多自然观点各异。
实际上,一部电影无论其主题是什么,必然会包含诸多成分、诸多方面,比如特定的历史或时代、地域、文化以及价值选择、还有矛盾等等。理论上对电影的解读和评价可以从包括主题在内的任何一个方面切入,比如从历史、性、国家、汉奸、背叛、爱等各个角度去评价《色戒》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也是评者话语权的体现。
然而,当各种评价的声音汇合起来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社会整体的文化价值选择和态度倾向,这种选择和倾向的理性水平的确标志着作为社会整体的思想境界和水平。
色戒到底反映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我想这可能是连影片编剧都难以清楚回答的问题,尽管他可能有自己见解。可能和所有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影视作品一样,电影给观众呈现的就是一部思考的材料,你可以发现美也可以发现丑,在发现和选择中实现你对作品意义的判断和把握。比如你看到的是爱,是关于爱的作品。就我自己来说我关注的比较多的也是爱以及爱和义的冲突,以及对彼时“情”与“义”的反思。
和你的感觉类似的是,我对诸多关于色戒的解读呈现出的这种草率和由着性子的骂喊式的评价是失望的。因为对任何一部影片的评价虽然可以有自由的观点,但是至少在态度上应该持有一种思考的审慎姿态。
你结尾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形成了这种习惯?理智还是疯狂?健康还是病态?依然是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不过,我很喜欢你括号里加注的那个词“集体潜意识”。但是我们的评论界、我们的文化就必然要在这种境界和层次的集体潜意识的支配下去呼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