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本月陆续登陆中国各院线,遗憾的是,这部再现70年前南京遭遇大屠杀浩劫的影片却无缘南京,江苏地区只有无锡和平营院拥有一个拷贝。南京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经验,这种题材的影片票房一般不会太好,最终,商业因素占了主导,院线选择“暂时”放弃《南京》。
在北京,影踪难寻,一场只卖6张票。由于过分重视商业片的票房效应,《南京》在北京的放映工作忽视了与观众的沟通,造成了该片“口碑好,票房冷”的尴尬局面。
“1937年那不设防的南京,自我牺牲的妓女,丢失了四肢、五官的平民,南京好像地狱里的一个绞肉机。《1937年南京浩劫》改编并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首次公映是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6场,场场爆满,震惊了5000位看片的人们,也震惊了美国报业。而该片在今年上海电影节首次放映的时候,同样让每个观众为之落泪。
南京大屠杀 摧毁西方人精神
投资200万美元的《南京》是一部以外国人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制片人麦克•雅各布斯透露,曾有中国制片人想入股拍摄该片,但是他认为如果这个故事由第三方来讲述可信度会更高。曾获奥斯卡纪录短片奖的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尔曼联合执导。影片的各种素材来自当年留守在南京的外国人,日记、信件和他们冒死拍摄并保存的胶片等影像资料,由中国和日本以外的第三方来讲述。那年,十几个西方人,包括几名美国传教士和一个德国商人,他们亲眼目睹了南京如何变成了一座弃城,同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运用他们在南京的影响力,于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
而当他们终于各自回国,南京城的惨象摧毁了西方人能忍受的底线,安全区创始人、金陵神学院院长沃特林女士情绪崩溃,回美国后因为精神崩溃而自杀。多年后调查南京1937的张纯如女士,2004年也因为受不了情绪重压而自杀。
日籍演员 曾经收到死亡威胁
导演之一的丹-斯图尔曼要的不是传统的纪录片手法,让一个个专家来讲述,大量的静态照片展示。他们要的是一场交流,于是当年的目击者一一登场,包括西方人,幸存者和愿意说真话的日军。由乔根-普罗斯诺、伍迪-哈里森、玛利尔-海明威等多名好莱坞明星扮演在南京的西方人,当他们朗读这当年的文字记录,让人恍惚以为他们就是当年的目击者。
寻找愿意说真话的日本老兵则最费周折,在日本拍片时,就有几名日本的助理制片人因为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压力而中途离开了摄制组。“一位日本演员的博客遭到攻击,有人甚至对他发出死亡威胁!”制片人麦克-雅各布斯说。
刚看了《南京》,全场皆是哽咽声。
朋友昨天在MSN上联系我,说她是一定要去看《南京》的。问我去不去,就在中华广场。我还问她什么《南京》?她说是美国人拍的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广州就只有中华广场的电影厅有几场,其它的电影厅看不到。后来,我问她,是从哪里得到播放消息的,她说是她的一位北京的朋友跟她说的。她那朋友很愤慨,说北京只有几个拷贝,都是二线影院在播,全国也没几个影院播放。
我说确实很奇怪,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为何媒体并不怎么宣传。当年南京那30多万的同胞,死得凄惨啊,无论如何在70周年纪念政府总该进行宣传一下吧。
我们进入影厅的时候,发现观众很少,只有50来个吧,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刚开始播放,就是南京被轰炸时,我身后的一位妹妹就不时低低惊呼。看到一半,我那朋友受不了了,跑厕所去洗了把脸,还买了包纸巾回来。
那90分钟,真的很压抑,很难受,因为是记录片,都是根据当时的录象与图片剪接成的,那震撼性是难于言语的。
我只是默默流泪而已,我朋友是一直在抽泣,身边也都是抽泣声。散场时,灯亮起时,屏幕滚动着片尾介绍,不少人都没有立即离开,默默坐着看完。
灯亮起时,发现众人眼睛都是红的,不过都沉默无声就是了。然后我们跟随人群离开了影厅,前去了洗手间,呵呵,排了长龙,大家都红着眼睛。
如果这片子能得到媒体宣传的话,会有更多人知道去看的。我们掉泪不是因为仇恨什么的,而是对屠杀对苦难的悲恸。
片子是以中立的角度去拍的,根据当时几个在南京的外国人的记述,结合当时的录象与图片资料,完全是让事实说话。
我现在说不清看时具体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就一句话, 即使我多少了解南京大屠杀,但看后还是觉得非常的震惊与心碎。
媒体不宣传、影院不愿上映——只因为商业利益?他们太小看我们这些热血青年了吧?
谨此,我希望知道此影片并打算到影院去看的朋友们签名——让那些只注重金钱利益的商人们看看,究竟有多少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年轻人愿意去影院看《南京大屠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