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淮间诸多春秋玉器,是中原与南方夷夏之交的结晶。南阳春秋中期楚灭申后的“申公彭宇”墓所出玉器的类别和风格,其中玉扁长条形饰和玉牌形饰与春秋中期的楚川下寺楚墓玉器在造型、纹饰一样,而属于肖生玉的玉鸟、圆雕玉虎、玉鸳鸯造型和项饰等则接近中原东周王城和虢国墓地中所出玉器。说明作为中原诸侯属地的申,在楚风浸润中所保持的中原风格。
桐柏月河春秋墓当为公元前538年楚灭养国之前的养国国君墓葬。在此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几个突出的现象:一是柄形饰和条状饰数量多,且以浅浮雕的龙纹、卷云纹为主体,在凹处填以束丝状的阴刻线,龙纹趋于增多态势;二是虎佩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兼有楚式虎的拱背卷尾与中原虎的直身卧行式;三是江南吴越玉器因素也可见到,如带齿环玦器形。
信阳黄国作为淮河流域最初与楚抗衡的小国,在前648年被楚所灭。1983年黄国故城西南信阳光山县宝相寺发现春秋早期偏晚的“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器185件,类别有片状的环、璧、璜、块、虎、蚕、鱼、鸳鸯、和圆雕的兽头、人头,其琢玉传统渊源极深,既有中原商周文化的余绪,同时也有江汉南国玉器的遗踪。
固始侯古堆大墓,据考是宋景公之妹吴太子夫人,其墓中出土数十件玉器,多款双首龙形璜中,兼有勾彻双阴线的兽面纹、云雷纹装饰和浮雕隐起的卷云纹二种手法,而鸭首形的玉带钩和玉人,带来了吴楚文化的信息。
淅川楚国贵族墓地,从春秋中期到晚期,延续140年左右。这正是楚文化形成和走向鼎盛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佩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虎形佩、卷云纹的玉牌饰、虎首玉觹作为组合佩的主要构件。在出土佩玉最多的下寺M1、M2、M3、M8等墓中,都是以成对的玉虎、玉璜、多件偶数的玉牌饰和玉觹间以玉管、珠组合而成。出于
淅川下寺M1的大型兽面玉牌,是组合玉佩的主件。浅浮雕的兽面纹位玉牌正中下部,两侧上下对称各有一组龙纹,四周的牙脊实际上是两侧龙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轮廓,细部填以臻密的束丝纹和麟纹,虽有左上部一组龙纹未完成,但仍不失为一件绝世精品。
豫北辉县琉璃阁春秋墓地、固围战国墓群与汲县山彪镇墓地出土了大量玉器精品,琉璃阁春秋墓地规格较高的墓甲、墓乙、墓60、75、55、墓1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墓60的一套组玉佩,出土时可见其放置层次和组合形式,为浮雕的云纹璜位于组合佩的上部,环璧类居中,为佩之主体。而冲牙、长管、流苏类垂于下,在行走游动中可以发出锵鸣之声,这与《礼记》言君子“行则鸣佩玉”之记载相符。
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出土的一件大玉璜就是由七块标准的和阗美玉和两个鎏金铜兽面组成,色白而细腻,光泽晶莹,中部五玉内心穿空以铜片缀连,两端兽首衔透雕椭形玉,其琢工剔透玲珑,因被誉为“玉器冠冕”。
楚国玉佩实用的突出例了是出土于战国早期的信阳长台关楚墓的10件绘彩木俑,这些侍女俑身穿交领右衽直裾袍,宽袖束口,腰悬以玉璜为主体的珠、璧、环和彩绶组合的玉佩,气度不凡。这使我们可以想象到《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的诗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