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糖尿病又重啦.跪求专家会诊.谢谢
老父亲脸有些肿,特别早上起来后,脸部浮肿明显,下肢没肿.因为前年父亲下肢浮肿住过医院.吃的利尿药,浮肿消失.诊断是糖尿病引起肾病.父亲今天化验是红细胞和百细胞是2+号尿蛋白是1+酮体正常.(父亲长期注射胰岛素)请教专家怎样预防父亲病情加重和更好的治疗方安.血压是90_130谢谢专家.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6误区 2006-10-12 22:54
彭永德
误区一:“世上凡药三分毒”,血糖升高拒服药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单纯饮食控制只能使一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达到血糖满意控制,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仅仅为药物治疗提供了一个基础。因此对那些单纯饮食控制不能达到治疗目标的糖尿病患者,必须加用适当的药物治疗。但用药后同样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可以说饮食、运动和药物是有机统一的,从而构成了糖尿病治疗的“三驾马车”。一般来说,治疗剂量的降糖药副作用轻微,服用是安全的。再说,如果血糖不能满意控制,“高血糖毒性”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降糖药的副作用,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误区二:药物价格高,降糖必定好
目前市场上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较多,其价格不一,不少糖尿病患者的头脑中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价格越贵的药物降糖效果越明显,进口药一定比国产的好。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药物的价格不能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应该根据每位患者自身不同的疾病状态而定。
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身体对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环节,因此口服降糖药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由于每个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的患者需采用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除要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外,还要结合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以及其他疾病的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从价格上来选择。否则不仅血糖控制得不理想,还有可能损害身体的其他器官。所以,您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糖药物。
误区三:药物频繁换,随意联合用
不少患者认为,服用一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好,就再加用一种,两种若仍不能达标,就三种甚至四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也是不全面的,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达不到增加药效的作用,反而会使药物的“副作用”得到累加。
目前,临床上主张的药物联合应用原则一般是: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避免同时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可以两种或三种联用;胰岛素可与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同用。不同类型药物的降糖机制不同,合用可起到药效互补的作用,从而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更大的降糖作用。例如磺脲类药物主要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双胍类药物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此“双管齐下”,可以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搭配有:磺脲类+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此外,大多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较好发挥作用,所以用药后常常要观察一段时间。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对已得到较好控制的患者,降糖药更不要任意改动,否则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口服降糖药的失效。
误区四:“打了会成瘾”,拒绝胰岛素
众所周知,胰岛素是降血糖最好的武器。然而,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存在诸多偏见,甚至认为胰岛素注射后会成瘾,拒绝胰岛素,丧失了治疗机会从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由于以前医学界曾将2型糖尿病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此许多患者认为2型糖尿病不应该注射胰岛素。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除1型糖尿病外,2型糖尿病在下列情况需要应用胰岛素:(1)经足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未满意控制者;(2)合并急性并发症;(3)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4)合并有严重的疾病;(5)感染;(6)手术和应激;(7)妊娠等。以上这些情况使用胰岛素多数是暂时性的,将急性状态消除后仍可改用口服药。而对那些本来对口服降糖药失效的患者,使用胰岛素一段时期后,一方面消除了高葡萄糖毒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和恢复,可能重新唤起胰岛β细胞对口服降糖药的反应性,这时可考虑改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如果自身β细胞功能完全衰退,或者上述合并情况不能去除,就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
误区五:血糖控制好,马上药停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此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维持,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但许多患者往往看到自己的血糖达到正常后马上就放松了饮食控制,甚至停药。恢复血糖正常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血糖达标后一般应维持原有的治疗。如果疑有低血糖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服药剂量。但对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有明显的心、脑、肝、肾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水平不宜控制得太低。每位患者都应向专科医师咨询,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血糖控制目标。
误区六:只要感觉好,医生不必找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是跟着感觉走,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认为病情得到控制,不去看医生,更不检查血糖,这是很冒险的。大家知道,目前糖尿病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症状仅能作为参考指标。众多研究已经证明,糖尿病所有并发症发生、发展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每位患者必须坚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建议血糖较稳定者,每2~4周查一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但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或在治疗调整后,应适当增加血糖检测的次数。当然,如果患者自备有便携式血糖仪,可做到每天的血糖的密切监测。此外,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过去2~3月的血糖整体水平,一般要求3~6月检查一次,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控制水平。
最后需要提醒广大患者,糖尿病是一类既可预防又可控制的疾病,重要的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贵在持之以恒。通过您和医师的共同努力,相信您一定能享受与健康人同样的生活,同样的长寿。
二,走出糖尿病食疗误区 2007-01-29 22:03
新华网南宁11月13日电(记者潘剑、王萱)
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工作压力加大、健康观念缺乏等原因,糖尿病将成为我国未来10年内最凶残的生理杀手。医学专家提醒患者,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糖尿病食疗应走出以下误区。
——限制饮水。一些患者因为发病初期有多饮、多尿的症状,就限制饮水。其实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所以感到口渴就应喝水,千万不可加以限制,否则可能会引起脱水或高黏血症。
——过度节食。一些患者为了让降低自己的血糖、尿糖水平,盲目地控制自己的食物摄入,由原来的饮食无度一下转变为过度节食。这样的做法在开始时虽然能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但由于营养摄入不足,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身体分解脂肪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酸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多吃坚果。一些患者认为多吃花生、瓜子等坚果类事物可以减轻自己的饥饿感。其实这类食物含有大量脂肪,过多摄入会使血脂升高,一部分血脂会通过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对身体不利。
——不吃水果。一些患者以为水果还有糖分就不敢吃,其实水果里所含的维生素、果胶和矿物质对人体是有益处的。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的前提下,患者如果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水果作为加餐,有助于减轻胰腺的负担。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唐爱华医生告诉记者,糖尿病并不可怕,如果发现及时,配合治疗,加上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病情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唐爱华提醒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进行,切不可盲目为之。(完)
食用菌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来源: 时间:2007-9-20 13:28:55我们平时的饮食都离不开粮食,离不开面粉、大米,离不开玉米、山芋(蕃薯、地瓜)。面粉、大米、玉米、山芋主要成分是淀粉,在进入口腔、消化道后,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就变成葡萄糖,葡萄糖的分子量比淀粉小,能被肠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葡萄糖流经肝脏、肌肉等组织时,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就转化成肝糖元、肌糖元,加以储存,机体的生命活动、运动所需的能量就是依靠存储的糖元转化成葡萄糖后就能进入三羚酸循环,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血糖含量过低、过高都对机体健康不利。血糖含量低于3.9mmol/l,就会出现低血糖症,人会感到乏力、头昏、眼花,长期低血糖会产生贫血病,空腹血糖含量高于6.1mmol/l,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血液渗透压高,血液就会大量吸收水分,从而会使人产生口渴、多饮水的反应。多饮水自然就会多尿,多尿就会把较多的矿物质等成分带出体外。血糖含量高,肌肉、内脏、肝脏等组织中糖元就会减少,机体就会无力。同时因糖元不足,机体由于有自身调节能力之顾,就会消化脂肪,易利用脂肪产生的能量,所以不少糖尿病后期患者会出现消瘦现象,糖尿病会引起一些列病变,会使血管硬化;微动脉、微静脉血管基膜增厚;肾小球硬化;肝脏肿大;眼底血管硬化;视力衰退。严重时可产生失明或酮症酸中毒等症。
糖尿病有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大多是由于产生胰岛素的胰岛 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而伤害,胰岛素分泌量减少造成,本病都和遗传因素有关,必须依靠外援胰岛素来治疗,所以I型糖尿病又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造成,大多数产生于中老年,能通过饮食控制、药物、适当体育锻炼等方法治疗,不一定需要胰岛素注射,所以II型糖尿病又叫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
血液粘度升高,微血管闭塞,胰岛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胰岛细胞生理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的量减少(<4mmol/l)。
生理功能减退,胰岛素受体细胞(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感受性能下降,与健康人同样量的胰岛素,都达不到相同的降糖效果,肥胖者容易产生这种情况。
胰岛细胞基因发生突变,所分泌的胰岛素其氨基酸排列程度发生变化或却是基本一氨基酸,胰岛素失去转化葡萄糖的能力。
食用菌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
食用菌对II型糖尿病有较好的减糖效果,但对I型效果较慢。
食用菌含有真菌多糖、腺嘌呤核苷、萜类化合物。真菌多糖有提高机体生理功能,促使闭合的微血管开启,增大微血管管径和微血管数,改善血液循环。真菌多糖还有修复损伤细胞膜,提高胰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防止胰岛细胞基因发生突变作用,腺嘌呤核苷有强烈的降血粘、降血脂作用,可显著加速微血管和血液流速。
食用菌的上述作用,能提高人体胰岛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量和胰岛素的降糖效果。
但是不是所有食用菌都有降糖效果。各种食用菌的降糖效果也有差异。食用菌中降血糖效果好的有柏树菌、灵芝、灰树花、鸡腿蘑等。
由于不同的食用菌其降糖作用和机理不完全相同,有的侧重于提高靶细胞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有的侧重于改善血液微循环;有的侧重于提高机体生理功能,所以用多种有协同作用的食用菌制成合剂时,起降糖效果就会更好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