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上级把改装日本渔轮的实验任务交给陈雪江,答应改装成功拨一部分舰艇扩充巡防区。
这也是陈雪江一直翘首企盼的。前不久,他去上海开会看见这批因进犯舟山渔场而被我国扣留的日本渔轮。一看见这种形似军舰,浑身铁甲的渔船就喜欢上,比起自己手中的炮艇来,这种轮船吨位大(排水量100吨)、机器性能好、速度快,一旦装上武器远比小炮艇强得多。他当时就建议华东海军司令部改装这批日本渔轮充实部队。
不久,日本渔轮驶进海门港。跟着安装的炮也到了,是陆军战防炮。具体改装方案是:舰首安装一门37毫米口径战防炮,舰尾安装一门57毫米口径战防炮,两舷各安装一门25毫米口径机关炮。
在上海方面派来的技术人员指导下,安装工作很快完成。陈雪江亲自出马,指挥试射。他有了上一次试射“25”炮的经验,船开到海门口内河汊,选好地方,放慢速度,发布口令:“目标敌碉堡,预备——放!”
“轰!”
随着惊天动地一声巨响,渔轮原地颤抖,停止前进。
硝烟散尽,众人松开堵住的耳朵,半天还晕头转向。只见——驾驶台玻璃都不见了,一甲板碎玻璃渣,天遮布被震得粉碎。满脸硝烟的技术人员过了半天才清醒,看看现场,确认战防炮不宜安装在渔船上。陈雪江却不甘心,又射两炮。结果更糟,连住舱里电灯泡、暖水瓶全震碎,再发射下去估计甲板上建筑会坍塌下来。
试射结束后,技术人员回上海。很快陈雪江得到通知,日本渔轮不适合安装57战防炮,改装到此结束。陈雪江拿到通知,郁闷良久。我国没有自己生产的舰炮,进口舰炮又不可能,弃用57战防炮等于放弃改装日本渔轮,而放弃改装则意味着巡防区的牌子虽然挂起来,却还是那几条小炮艇,换汤不换药。
他冥思苦想熬了好几天,叫来魏垣武,让他再给司令部拟一份改装日本渔轮的报告。魏垣武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以下笔。
“就说第一次实验没有经验,火炮位置离驾驶台太近,造成失误。建议炮座与驾驶台拉开些距离。”
“行吗?”
“叫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哪那么多啰唆!”
他拿出自己画的改装图纸,魏垣武差点儿把饭喷出来。只见上面的改动就是把前甲板37战防炮调到后面,后甲板的57战防炮调到前面。不过他心里还是很佩服陈雪江能屈能伸,足智多谋。
报告递上去。
不久,果然华东海军司令部同意了他们“再次装试”。
这次陈雪江多个心眼儿,亲自到现场样样把关,在射击理论许可情况下,尽量把炮座安装在远离驾驶室位置。一切就绪,又亲自驾船到海门口子,开炮前每人发了一团棉花堵住耳朵眼儿,清理了所有舱面物品。准备完毕,舱面陷入紧张。陈雪江心里也没有底,一旦试射再失败,不单改装付之东流,巡防区今后的日子也没有着落。
炮弹进膛,关闭炮闩,一群人堵住耳朵张大嘴。
“目标敌碉堡,预备——放!”
口令声在水面回荡,听上去充满悲壮意味。
“轰”、“轰”、“轰”……
随着火焰喷射,三声巨响。硝烟散尽,命中目标,甲板设施安全无恙。
这真是出人意料。捷报传到上海,不久华东海军下发了在16艘日本渔轮上安装战防炮的文件,并且指定陈雪江负责抓这项工作。陈雪江忙,把权力转批给魏垣武。魏垣武到了老年还念叨,“耳背”的毛病就是干那一担活儿落下的。而且不止他一个,渔轮上服役过的舰员后来耳朵都不好使,对方大声喊话才听得见。
(文章摘自《新中国海战档案》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崔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