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先林
新华网8月5日电(记者 赵世俊)什么是测绘?刘先林说:“简单的说,测绘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谁是刘先林?
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与刘先林共事过的人都说,他衣着朴实,为人谦逊,与人为善,总是一脸微笑表情,从不悲观,搞科研几十年如一日,总是用实际行动感动你。
图片说明:刘先林院士(新华网 赵世俊摄)
搞科研不是三起三落 而是百起百落
“作为从事航测仪器研究的专业科技人员,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推销国外仪器,这可以赚大钱。二是研发中国自己的仪器,把这个市场夺回来!”刘先林毅然选择了后者。
长期以来,国内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采用基于胶片的航空摄影(摄像)仪。这种摄影方法成本高,对天气条件要求苛刻,而且不能当场看出航摄效果,在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也有欠缺。为解决我国测绘发展的瓶颈——数据采集这个问题,2002年,已过退休年龄的刘先林毅然接受挑战,承担了国家“十五”测绘科技攻关项目——数字航空摄影仪的研制。他说:“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一定要有勇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刘先林深知这又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他带领着项目组的八九个人,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刘先林说:“搞科研需要有献身精神,需要付出比一般的生产活动更大的劳动。许多重要的想法、重要的方案、重要的思路几乎都不是在八小时以内想出来的。一旦工作上了手,就放不下。”的确,刘先林几乎每天都把(科研的)难题放在脑子里过夜,等第二天醒来时一有新的想法就马上去试验,有时同事看见他开车时嘴里都在嘀咕着科研问题。
经过4年,一个又一个不知疲倦、高速运转的日子,由刘先林领导的项目组终于成功研制出了SWDC数字航摄仪。面对又一次的成功,刘先林微笑着说:“搞科研工作会遇到很多‘拦路虎’,遇到‘拦路虎’不是仅靠看书就能解决的,而是靠思考、靠动脑、靠直觉、靠灵感、不要简单认为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每一次低潮的时候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最后坚持下来就成功了。”
科研产品如人品,刘先林的科研产品都有着特有的人格魅力,每个螺丝都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个焊点都透射出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刘先林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一个个科研的硕果在辛勤地劳碌和汗水中丰收了。
超前的眼光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先林在测绘科研领域有着非凡超前的眼光,这是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他很早就提出要搞航测自动化。1973年,刘先林就着手从事航测自动化的研究。那时,航测自动化在国际上都是新思想,在测绘水平相对落后又封闭的中国则更是还没有人提出过。刘先林的想法如此超前,以至于不为单位的一些同事所理解,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终于在198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测自动化设备。
在采访中,刘先林每次提到他的成功,总是说首先归功于上级部门,归功于单位和同事们的支持。刘先林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视产业化,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国家测绘局在项目审查、经费甚至政策上给了大力支持。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支持他成立了公司,科研上给予公司完全的自主权,这对于他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舒适的环境创造不出成绩
1962年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的刘先林,满怀年轻人的热情和理想,来到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
刘先林的办公室简单而朴实,没有一样多余的东西,有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和一个书柜。办公桌上资料堆成了山,经常写字的地方被磨掉了油漆。当记者问他:“这套办公桌椅用了多久?”他说:“有二十年多了。”“为什么不换呢?”他用朴实的语言说:“人在舒适的环境里就创造不出来成绩了。”
刘先林院士的办公室简单而朴实,记者看到他的办公桌上经常写字的地方被磨掉了油漆。(新华网 赵世俊摄)
办公室是个套间,里面是试验室,试验室只有桌子、架子,一个桌子上摆满了零部件,另一个桌子上摆着刘先林正在研制的仪器,仪器旁放着眼镜,螺丝刀和钳子,如此简陋的试验室就如同一个家电修理部。但刘先林的同事介绍说,正射投影仪和解析测图仪是在这间办公室里完成的,数字航空摄影仪机械部的设计也是在这间办公室里完成的。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学家应该有一个设备先进的试验室,更想不到在这里能研制出如此先进的测绘仪器。
刘先林院士的试验室内桌子上摆放着他研制的仪器和几个简单的工具(新华网 赵世俊摄)
他在总结科研成功原因时说:“我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点成绩,究竟是由于脑子比较快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想来想去,最重要的是吃得住苦,耐得住劳。”
把科研工作融入生活
“刘先林是个把科研工作融入生活的人。”同他在一起多年的老同事对记者说。
1969年到1971年刘先林被下放到地处河南省正阳县的五七干校。在这期间,刘先林不能再搞科研了,但他并没有停止钻研。刘先林在干校发现当地有一些联合收割机,但是从来没见老百姓用过,他一了解,原来是他们不会用,买来就是拆零件用。第一次接触农业机械的刘先林经过钻研,居然让这个庞然大物运转了起来,调校好的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300亩麦子。
1971年,刘先林离开干校,到石家庄第一汽车修理厂当工人,先在钳工班,后到电工班。他对工厂的设备、电机、电源等作了大量研究,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有关电机的技术及操作。当时汽车用的是直流发电机,有易磨损、易碳化等缺点,刘先林和同事决心制造交流发电机。工厂师傅说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指责他们异想天开。他们也不在意,想尽一切办法,没图纸就从别的工厂里弄来图纸,没有模具就把活塞熔化,自己做金属模具。没过多久终于试制成功交流发电机、并成功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不但给工厂带来很大方便,而且他们生产的20台交流发电机销售一空。刘先林说:“我从事科研工作,不管是不是我的专业,是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都去干,干什么就学什么,正是有了这些经历对我后来研发一系列测绘仪器起很大帮助。”他的同事说,像刘先林这种有钻研精神的人,放到哪里都是块好料。
有人说,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不断创新的人生。不管获得过多种荣誉,不管身份怎么变,刘先林只有一个没有变,就是作为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踏实苦干,全身心扑到科研工作上,一直默默地沿着一个目标走。
注:刘先林所说的把地球“搬”回家测绘技术,正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航空摄影仪,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和三维虚拟现实系统共同完成,计算机通过这套系统可采集的地面山川河流的海量数据,并且自动生成全数字化的三维地形图,真正实现了把地球数字建模后“搬”回家,这是我国测绘技术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一个进步。
人物档案:
刘先林 (1939.4.19-- )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30多年以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A-DPS通过国家鉴定,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5月,牵头研制的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通过产品鉴定。目前正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研制三维城市快速数据采集系统;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研制新型车载导航仪。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