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通过军事联盟的方式达到成为地区大国的目的。
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提升的国际形象、被广泛认同的核能力以及与美国迅速升温的关系已经构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刺激着印度摒弃它的传统战略,而追求一种更明确强硬的战略。
在过去的一年里,印度悄悄地将其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应对冷战而采取的“不结盟”政策打入冷宫,并已开始在其周边以及周边以外编织一张由安全、经济和军事联盟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同盟网。
印度前国防部长、现任外交部长普拉纳博.穆克吉最近表示:“在关注国内和大陆近一千年后,我们又开始把眼光转向国外和海洋。对于一个不仅仅寻求陆权强国,而且要寻求海权强国地位的国家来说,这种眼光的指向是很自然的。”
分析家和军事战略制定者一致认为,长期以来印度的地缘政治安排仅仅是对与其相邻的核对手中国和巴基斯坦地缘政治安排的被动回应。与过去不同的是,印度现在力图通过接触大国来“抬高自己”。对于印度海军来说,这一点就再真实不过了。印度海军已经在保持外向型战略姿态中越来越发挥着领导作用。
印度要成为亚洲不断演化的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这一“反常”的大胆举动隐含着它没有明示的目的:“围堵”或至多“中和”中国。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全球影响力以及军事能力正急剧膨胀。印度正竭力做到这一点,与其说是通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均势关系达到这一点,不如说是通过一种“一体化”的进程与北京维持一个平衡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战略选择。
这个战略被印度的实际行动诠释的很清楚。在加强与美国的核关系和军事关系、与日本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印度通过平行的战略和贸易伙伴关系来提升与北京的联盟。与此同时,目前全球能源争夺预示着围绕着不断减少的淡水储备所潜在的矛盾,而中国则控制着亚洲主要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
作为反制北京的策略,印度正重新祭起上世界九十年代奉行的“东向”政策,通过一系列经济和战略协议、联合军事演习以及高级指挥官互访来加强与东盟成员国和日本的关系。2007年5月,印度更进一步在马尼拉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期间,成为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四方倡议”高官会谈机制的首批成员,但印度对此非常低调。该倡议标榜为亚洲主要国家的“建设性接触”,但却明显排斥中国。
“四国”的目的,最终是让印度加入更多的活动,而印度已经与美国、日本以及东盟一些国家展开了双边的类似活动。这包括:保障印度洋区域的海上交通线以确保石油天然气等烃燃料的稳定供应、打击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不断开拓更加紧密的军事协作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协同能力”。
印度海军已被美国并且被越来越多的非洲和海湾国家视为一个“称职”和“稳定”的力量。就在四国倡议前不久的两个月,这支海军被派往更大范围的亚洲地区稳步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印度与自己的密切战略和军事盟友——新加坡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接着又自己进行了一系列演习并与美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日本海岸举行了三边海上演习。
印度海军舰队还与中国、俄罗斯海军在各自口岸分别进行联合演习,并在与纽西兰海军进行联合军演之后在回国前还停靠越南和菲律宾港口。泰国、越南和柬埔寨总理今年7月对印度的访问使印度的“东望”政策得到进一步推动。
印度近期向缅甸移交了两架海上侦察机,这是作为对2006年8月它送给缅甸政府另两架飞机的追加。
在西线,印度终于在2007年5月在阿富汗获得了一个据点,向那里派遣12名陆军军官负责教授阿富汗陆军英语、基本军事领域的技术和武器装卸。阿富汗国家陆军军官还参加了印度的各种军事训练和技术研究机构,尽管巴基斯坦对此表示反对,后者担心新德里通过发展与卡尔扎伊政府的关系而对其进行“战略围堵”。
而且印度在塔吉克首都杜尚别附近艾尼的海外军事基地已经完工,印度国防部正在等待政府扫清各方面的障碍,正式运行该海外军事基地。印度同时正在寻求提升驻军的级别,而不仅仅是空军的运输工具,如战斗机和直升飞机等,希望将此处作为增强印度在这个动荡却颇为重要的地区的“战略延伸”,以保证从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尽管有这么多的举措,印度国防战略制定者私下表示,这“太少了、太晚了”。他们承认印度不仅被地区和貌似不可解决的周边紧张局势所困,而且还面临着叛乱分子在全国603个行政区中的107个里的挑衅。规划者称,经济差距以及以发展为名而进行的毫无节制的环境破坏都使得紧张加剧,这只会削弱印度影响区域外事务的能力。(原题:印度抛弃不结盟政策 参加“围堵”中国)